大學要讓年輕人看到機遇和希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周三(25日)到公開大學與青年人交流,講解國家如何將利用政策措施及投放資源支持本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黃柳權特別提到香港學生擁有不少優勢,尤其是語言以及國際視野等,都是可以讓香港的學生「抓住國家快速發展的廣闊空間和良好機遇」的重要因素。

誠如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所言,香港學生擁有不少特質,特區政府以及各所院校的校長高層有沒有幫助學生看到發展的機遇和希望,抑或因看不見出路而選擇「躺平」,卻是另一個問題。

發展舞台已搭下

事實上,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規劃綱要》就為香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製造了不少的機會和可能性,包括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提升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甚至是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等。這些發展機遇都是為不少有意創業、參與科研,甚至從事專業服務的年輕一代而準備的舞台。

為了鼓勵香港的年輕人到內地發展,他們未來甚至可以在各類型內地社會制度開放下而獲取同等的機會,尤其是未來在內地就業就可以同樣得到內地的社會保障以及特別的稅務安排。

北上機遇也要留港發展

然而,當各地都吸引年輕人才的時候,香港卻似乎未能留意到這些富有創意、善於語文表達以及擁有國際視野的學生的可塑性,甚至任由人才流失。例如為港人所認識的航拍器材深圳大疆創新科技公司(DJI),就是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的汪滔所創辦。當年有賴科大向汪滔團隊投資200萬元,並且協助在深圳建立初創公司。

既然「十四五」規劃將提供重要機會發展「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大學更應該思考如何幫助學生看到相關的機遇和希望,不論是吸引人才留在香港,或是像DJI模式那樣,讓有意從事相關發展的學生看到國家政策提供的機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近月曾走訪八所由公帑資助的大學,其中從事基礎研究的為數不少。然而,過去大學高層往往都集中討論大學在大灣區開設分校的發展利益,以及獲取更多研究機費的機會,面對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在日前公開大學的分享會,各所大學的高層又讀懂他們的責任嗎?如果青年工作只是訓斥阻止學生一些偏激行為,而忽略了要讓學生看到機遇和希望,很多國家政策的安排就只是浪費在那些「急於求成」的成年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