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發展對香港首先是一個挑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一(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方案》),將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大至120.56平方公里。《方案》形容合作區的開發建設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並且可以發揮「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的作用。

今次合作區改革開改的發展目標,是在2025年達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到2035年則要令「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另外,《方案》也指出其指導思想為「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先行先試,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機制對接,豐富協同協調發展模式,打造粤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前海合作區總面積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中新社)

放眼國際卻非香港負責

相比起在前一天出台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前海《方案》最大分別之處在於兩點:一是橫琴建設強調要由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澳門特區與廣東方面將在聯合組建的「合作區管理委員會」下共同履行主體責任,但是前海從十年前開始即由深圳方面主導開發管理,香港特區頂多僅能提供意見,而今次的《方案》亦未改變此一配置,繼續容許廣東、深圳領導前海區自身負責相關工作,可見港澳各自在兩個合作區的角色存在着明顯落差。

二是前海定位高度似乎比橫琴更宏觀,儘管建設橫琴合作區被視作「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但其重心還是圍繞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反觀前海《方案》在大灣區外還提到了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改革」與配合「一帶一路」倡議,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又表明它在支持香港外也會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顯然不像橫琴那樣面向單一特區為主。

藏於機遇下的思想挑戰

本港輿論多數都從未來機遇角度理解今次前海《方案》,但這個機遇更多只面向香港的特定人才或領域,譬如《方案》裏明言要吸引的金融專才、法律專家、創新科研人員與青年創業者等,可是對於整個香港來說,前海卻明顯構成了一個挑戰。事實上從2010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出台起,各界人物不時就表達關於前海即將取代香港的憂慮,無奈這些聲音一直未能夠引起政府管治團隊和大部分菁英階層的思考。

8月23日早上,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等出席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

正如上月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曾說香港社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而中聯辦發言人日前談到前海《方案》的時候,又再次語重心長地複述了這兩句話,同時還稱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魅力有待「重綻」,弦外之音無疑在說香港近年發展已經落後不少,而發展了逾十年的前海更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大競爭對手。任何人若未能正確認識這點,根本談不上什麼掌握前海改革開放的機遇。

我們說前海發展對香港是一個挑戰時,這是指思想、意識上的挑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近談到此事,仍然只懂得繼續說那幾句鼓勵香港青年多加了解、特區政府全力幫助云云,但一眾高官何嘗不是對有關《方案》內容以至近年前海發展後知後覺,絲毫沒有感到香港面臨挑戰甚至被取代的危機?面對國家繼續大力提拔前海發展,港人自然不能再抱苟且心態,必須急起直追發掘新的優勢,否則難免未來被人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