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盟提解散 工聯會能否填補權益空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職工盟打算解散後,有媒體誤報「工聯會啟動解散」,被立法會成員麥美娟批評。工聯會當然不會結束,但在職工盟即將解散之際,工聯會有沒有能力和機會填補空出的工會力量,保障及促進工人權益,卻是社會所關心的問題。

工聯會成立於1948年,當中經歷起起伏伏。六七暴動後退出抗爭性的工業行動並一度沉寂,直至香港前途談判,成員晉身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和參選前立法局,機構才重新為人熟悉。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右)表示,過往政府偏重商界,對勞工權益的關注不足(張浩維攝)

工運表現受質疑

在香港,個人的勞工權益查詢和投訴跟進是工會的日常工作。在此之上,工會不時要處理工業行動,規模有大有小,當中工聯會也介入不少。例如回歸前後兩次隧道員工罷工,工會和員工成功迫使資方保住薪酬待遇,承諾不會解僱參與工業行動員工。不過,紮鐵工潮令工聯會元氣大傷,議會表現亦違背機構方針。

紮鐵工潮在2007年發生,歷時36天,工潮的轉捩點在於工聯會在初期與商會談判但無法達成協議,呼籲工人離開和復工,工會亦不會參與罷工,引起工人不滿,後由職工盟接手,最終加薪結果未如預期,但成功爭取八小時工作,也訂立了其他行業鮮有的行業協議。此結果令職工盟建立名聲,並延續至2013年歷時逾40天的碼頭工人罷工。到了2018年,九巴車長葉蔚琳發起工業行動抗議新入職車長待遇較舊車長差,工聯會九巴分會代表曾批評參與者「不理性、好卑鄙」,並質疑部分車長被誤導。

2013年碼頭工潮,有不同界別聲援,歷時40日,換來半杯水的勝利。(中通社)

政策違背勞工立場

除了工運本業外,工聯會在政治層面亦備受批評。工聯會和職工盟一項明顯的不同,就是工聯會是建制陣營一員,在政治立場上與政府一致之餘,而且分享管治權力。由最核心的行政會議成員,較外圍的副局長,到諸如勞工顧問委員會的諮詢團體,也有其成員身影。正因如此,工聯會應該更有能力影響政府政策,但一件又一件勞工議題證明工聯會有負服務對象。

最明顯例子是沒有阻止政府廢除僱員代表權、諮詢權及集體談判權條例,包括陳婉嫻、譚耀宗和梁富華等成員辯解訂立法例時倉促,未經廣泛諮詢云云,但政府自此之後沒有再把勞動三權再交議會。若然不滿當時由職工盟李卓人動議的條例,工聯會大可另行諮詢社會,後把意見轉給政府參考,至少有實際行動向政府施壓。再者,到了近年,工聯會沒有在議會支持七天侍產假議案而是跟從政府步伐,又在標準工時議題又態度分歧,偏離捍衞勞工福祉的定位。

工聯會本年提出「新時代新工運」綱領,聲言打擊反中亂港者,又劍指地產財團。宣揚愛國愛港固然重要,但工聯會最重要的還是保障及促進勞工權益。工聯會若未能推動勞工倡議落實,迫使政府平衡勞資實力,使打工族不分政治立場皆可受益,試問又如何贏得不同政治陣營的尊重,進一步壯大勞工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