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文化及體育局大有可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世界各地都受到疫情衝擊,無論其經濟體實力如何強大亦難免遭受波及。然而在金融、商業貿易以及運輸物流等傳統經濟行業難以獨善其身之時,文化與本土旅遊產業卻悄悄地吹起了一陣革新之風。內地在3月時通過十四五規劃時,亦明確提到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前特首梁振英曾於任內提出設立文化局,但最終因拉布而告吹,時至今天,香港又是否準備好搭上這條文化船,乘風起航?

近期香港本土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好消息可謂一浪接一浪。首先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於11月12日正式開放,屆時將有現場展演、講座、導賞團、工作坊、放映會及線上活動等予市民一同共賞。其次,根據藝術市場調研機構ArtTactic的數據,香港在經濟環境因素惡劣底下,成功逆流而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當代藝術拍賣市場。

文化發展蓬勃 產業經濟可為

2021年施政報告將於10月6日發表,政府早前曾展開多場公眾諮詢,以聽取各界對不同事項的意見。而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第二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會時,就指出社會有共識要成立政策局推動文化工作。現時對於拉布已有對應措施,未來推動良政善治之後,相信是成立文化及體育局的良好時機。

過往文化事務被歸納入民政事務局的工作之中,但民政事務局核下工作範疇眾多,包括「青年發展、社會和諧及公民教育」、「地區、社區及公眾關係」及「康樂、體育及娛樂事務牌照」等,容易分薄市民對文化政策的關注。翻查民政事務局有關文化政策,當中只有文化交流項目提及「粵港澳文化合作」是與中國文化有直接關聯,但縱觀整體政策對於如何提高港人的中國的身份認同並無明確目標及方向。

文化工作除了有助凝聚香港人包括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推動中國文化外,亦可以成為產業,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在缺乏政策局的主導下,目前不少文化項目只得外判負責。就以中環街市為例,經活化後重新開放吸引大量人流,唯市區重建局及華懋集團的共同管理和營運方針明顯以商業活動為主軸,對於建構文化或港人身份認同似乎非政府關心之內。

延續奧運熱潮 政策局落實「三化」

另外,早前東京奧運令市民對本港運動員關注亦與日俱增,政府應好好把握港人對於運動的關注,重點發展體育,以達致普及化、盛事化及精英化。故此,政府可以考慮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旅遊事務署、知識產權署及香港電台一同撥入文化及體育局當中,並增設體育事務署,專責處理文化、相關傳播與普及與體育事務。

設立文化及體育局不只能提升香港的軟實力,亦有助連繫兩地整體發展,更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政府要學懂消化大眾意見,再提出新思維,同時盡力做好政策落實工作,以回應市民期望及對中央政策作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