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重組運房局只是改善市民住行的一小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三(6日),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重組政策架構。一如外界所料,她提出了分拆運輸及房屋局的建議,並與發展局重組,運輸局則自成一局,另外理順房屋和發展局範疇。

市民兩大煩惱是「住」和「行」,而「貴、細、擠」更是「住」方面普遍都會遇到的困境。儘管問題成因盤根錯節,但政府把房屋、發展政策分開兩個局處理無疑是禍根之一。例如在梁振英年代發展局只着眼供應土地數量,卻輕視交付的土地情況,結果往往導致房委會因為地塊細碎或其他問題而要花時間平整土地,從而拖延建屋施工時間。

房地行政效率亟須改善

若然下屆政府重組政策局,那部門首長可以一併判斷個別土地條件,盡可能挑選較大型整全的地皮興建公營房屋以追回落後的房屋供應,並且避免因為政出多門減慢行政效率和項目的整體進度。

當然,現時政府有關土地房屋的內部行政效率一定存在改善空間。像是《施政報告附篇》提到發展局、環境局及其他政策局為了「加快土地供應」會「嚴謹並徹底審視法定城市規劃、環境影響評估、收回土地和工程相關程序,並積極採取其他行政措施,以進一步精簡發展管制流程」,但實情卻是由發展局領頭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成立了三年也只能推出少數幾項瑣碎改動。

林鄭月娥早在2018年《施政報告》回應分拆運房局的可能性,當時同樣是指有意見反映「運房局工作太重」。(梁鵬威 攝)

而在具體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措施上,政府更要注重提出能夠貫徹完成的時間表。譬如今次《施政報告》提及要釋放新界祖堂地,但只承諾「在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修訂建議」,何時落實放寬出售限制仍然無期,否則即使行政程序得以簡化,市場亦可能乘項目落後之際出現炒賣,進而減低了措施本身應有的效用。

運輸監督設計有待加強

至於運輸範疇方面,《施政報告》指出新的運輸局「可專注處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運輸基建、公共交通服務和交通管理事宜,同時更促進物流業發展,並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 航空樞紐地位」。這種作法可謂合情合理,畢竟運輸本就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命脈之一,其重要性不亞於房屋或其他部門。

可是一如房屋政策改革不應完全受制於政策局重組,運輸規劃也不當等候運輸局獨立後才作出革新。尤其未來「北部都會區」需要大量交通基建連接香港各區和內地,《施政報告》亦明言該區繼續會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政府對未來規模如此龐大的鐵路工程必須嚴格監督,避免重現近年超支、延誤和工程失誤等醜聞。

另一方面,單靠鐵路應付來往「北部都會區」的本地和跨境人口流動無疑不切實際,即使「明日大嶼」願景已構思有鐵路連接新界西和港島,它們也未必能完全滿足大量南北人流,所以當局也應該計劃如何用好巴士、小巴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和道路網,例如安排提供不同交通工具間的點對點服務以便減少行程時間。

運房局重組的任務已經拖拉兩屆政府,來屆政府有望成事,社會各方固然希望此舉能理順政策執行。但事實上拆局討論本身也是旨在更好地推進這兩個範疇的改革而已,故無論最後拆局與否,治港者要做的事情其實並無任何分別,由始至終都是應該改善市民福祉,增加港人的房屋及運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