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拜登峰會能否協調中美意識?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不論是因為中美關係欠佳,或是新冠疫情礙事也好,現實就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近10個月以來,也未曾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雙邊會面。因此中美峰會由公布安排,到香港時間周二(16日)早上舉行,也吸引了世界注目,引頸或者屏息以待。

習拜峰會談中美關係,但到底要談什麼?是特朗普政府以來的中美貿易戰?新疆、香港、西藏和台灣議題?若果之前對中美問題的本質仍然弄不清楚,今次峰會後的中美官方公布,應該足以讓人看個明白。

中美相處先於四個議題

中方通稿21段共三千多字,但是經貿問題放了在相當後的位置,與能源安全、氣候及公共衛生議題並列,主要篇幅反而為中美相處原則、中國發展的道路、國際秩序等。這足以說明,經貿只是中美問題的表徵,根本始終在於中美相處以至世界格局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最少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發生。

2009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當時資本充裕的中國出手救市,根本而又象徵性地揭示了冷戰結束以降的美國單極格局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國崛起為主的新格局,姑勿論這是中美雙極或是世界多極。

由2010年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在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首提中美開創新型大國關係,到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再提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也顯示中方深刻認識到世界秩序不應再由美國說了算,中美關係必須地位對等。

惟特朗普政府上場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束之高閣,這本來就意味了這個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路上遇了阻滯。特朗普雖然以貿易戰、關稅戰作為主調,任期後段加上新疆、香港等人權相關議題,但其實都只是中美關係的表層問題,核心依然離不開中美以至國際秩序的再定調。

中美眼中不同的格局與秩序

回看拜登政府在周二峰會後發表的聲明,雖然僅得四段,篇幅比起中方通稿短得多,但不難看見氣候、公共衛生等議題同樣只是敬排末段。相反,在核心的第二段中,美方自視其責任為捍衛21世紀國際秩序,與盟友肩並肩,折射出美方角度中,既有的世界秩序和關係不會改變,中國的崛起只是其趕上歐美發達國家之列,「擠進」本已存在的大國席位之中,因此得在人權、經濟貿易等問題上都要符合既有標準。究其本質,也就是延續二戰以至冷戰以降的美國核心時代。

這正是所謂中美問題的本質,也是挑戰所在。若然中美未能修正意識及認知上的差異,這個原本相當虛的問題早晚會在實質的事情中具體化地呈現出來。而相信沒有人會懷疑,目前看來最大矛盾的熱點就是台灣問題。

習近平在是次峰會提及「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明言「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顯然就已經將問題的嚴峻性提了出來。但中方通稿既挑出了台灣政府和美方「一些人」作罪魁,並重申「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可謂也有意給事態降溫。

而白宮聲明除了重申「一個中國」原則及三個聯合公報,還將「六項保證」相提並論,無疑令人進一步擔心台灣問題軍事化的趨勢。拜登維持台海現狀的說法能否實現,自然不無疑問。

異中有同的是,中美同樣強調需要後續溝通,以管控分歧。問題是這將會是以氣候、經貿等個別議題為主的個別高層會談,或是如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般的全面,甚或是全新形式?這次峰會到底多大程度上能調較中美思維與角度的差異,或許從後續的中美溝通形式與規模中可以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