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不足以應對下個經濟危機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本周一(1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時,指2021年以來,中國發展遇到疫情多地散發、嚴重洪澇災害、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電力煤炭供應一度緊張等多重挑戰,「交織疊加、超出預期」。

這一系列挑戰其實不少是全球性問題,像新冠變種病毒肆虐令疫情繼續於世界各地延續,而不同國家「放水」亦引起包括能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導致各大經濟體出現高通脹甚至滯脹風險。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遠比年初想像中的要大,後疫情經濟有可能在完全復甦前便又要開始下一輪衰退。

變種病毒疊加「收水」

一如當初個別專家所擔憂的,病毒變種速度飛快令得疫苗效用大打折扣,致使疫情無法真正受控。雖然不少國家已經決定部分重啟經濟,但疫情的客觀存在始終會對經濟做成負面影響。病毒在歐美等地每日仍然造成數以萬宗的感染及以千計的死亡數,各地政府在放寬與收緊政策之間舉棋不定。本周在香港境外輸入個案中發現的新變種「B.1.1.529」風險甚至被認為比「Delta」變種更具殺傷力,世衛近日更要為此召開特別會議作出評估。

單有病毒變種此一因素本身的話,它對全球經濟也許未至於有太大影響,畢竟各地都正努力適應疫情影響,而疫苗普及也確實令其殺傷力大大下降,至少遠比2020年時要好得多。不過,在疫情還沒完全受控、各國仍在努力掙扎把經濟回復到2020以前水平的時,卻又有另外一項隱憂正漸漸浮現,那就是通脹問題的擴大。

不少地方疫情尚未受控,但全球央行卻已經準備收水。

疫情初起之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嘗試以寬鬆貨幣政策「大水漫灌」挽救經濟。如果各國在疫情完全平息前可以繼續寬鬆,理論上可大幅減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過今年以來通脹壓力持續高企已迫令各國不得不準備提早「收水」。本周四公開的美國聯儲局議息會議紀錄顯示,聯儲局官員們一改對通脹問題輕描淡寫的說法,承認經濟正在下行而通脹卻繼續向上,變相承認滯脹問題已經發生,部分人更直接表示要提早「收水」及加息周期,可見大規模「放水」救經濟沒有可能再現。

經濟尚未復甦

加息本來不全然是壞事,問題是現在全球經濟未完全恢復。上一次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降至「零息」並量寬挽救經濟,要花了七年讓經濟復甦後才終於在2015年加息一次,此後2016年也只加息一次,一直到2017年才加息三次,這讓經濟有機會真的慢慢復甦。現在不單經濟尚未走出疫情影響,就連疫情都不知道要將延續至何時,一直依賴「放水」的經濟突然要「斷奶」可能令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這可能誘發全球性金融危機。更可怕的是,如果真的發生金融危機,各國央行將面對到底是無視通脹繼續「放水」,還是無視經濟下行而毫不作為的二擇難題。

中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歸納出了「不搞大水漫灌」的道理,即使至今仍然對貨幣政策相當謹慎。真正值得全球反思的是,除了量寬貨幣「放水」之外,到底如何能夠挽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