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應可持續發展 GDP並非唯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一(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三季GDP按年上升4.9%,不單低於上季的7.9%,也是今年首見跌穿5%的季度,引起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疑慮。不過,其實第三季中GDP放緩是早可以預見的事情。

從國際層面上,今年中以後對美國貨幣刺激政策退市的預期愈發升溫,引致了全球經濟發展轉向審慎。而在國內,第三季更接連發生了不少問題,對經濟做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今年中國家開始大力打擊樓市炒風,今年第三季內地地產龍頭企業之一的恒大集團更傳出面臨破產的消息,市場擔憂其巨額債務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造成類似當年美國雷曼兄弟爆破的金融危機。而不久前,內地開始嚴格執行限電令,各省市供電不足而要限制工業活動,亦拖累了GDP增長。

內地主動化解經濟風險

除了美國幣策並非中國政府所能控制的因素外,恒大與限電問題其實都是國家主動推動政策所致。國家固然知道打擊樓市、限電等對GDP會帶來負面影響,但知難而行反映了政府認為比起一味盲目地追求高GDP,經濟發展尚有其他更重要的問題要處理。

例如,樓價問題困擾內地人民多年,一方面拉高了生活成本,不利留住人才及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將資金鎖死於房地產內,減低經濟活力以及階級流動性。因此內地政府不惜冒着可能令恒大等企業破產的風險,都決心要對應問題,令經濟能有更健康的發展。至於限電措施則主要是為了減低碳排放量以達到減排目標,這亦反映了為了應對全球暖化等世界性問題,中國不能只顧着自己的GDP增長,也必須負起相當的責任。

中國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4.9%,增速為去年第三季以來最慢,並低於預期。(VCG)

事實上,中國經濟正面臨向高質素發展轉型的階段,國家不再視盲衝GDP為唯一衡量經濟發展成就的指標,更著力於化解經濟危機及防範系統性風險。例如中國在新冠疫情中,仍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今年以來又強化各行業的反壟斷及監管制策,這些都是為了管控好經濟的系統性風險或令經濟能更健康持續地發展。今年初全國經濟開始復甦,當時不少分析便指中國今年的GDP增長可達8%甚至更高,但最終國務院將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定為6%以上,與當時預期有明顯差距。不過,從現在看來,當初設下一個較低的目標,其實是先放輕GDP目標的重要性,保留了空間推行改革政策。

追求可持續經濟發展

無疑,這對於香港也有重要的啟示。內地推出這些政策,目標是想令經濟能可持續地發展。香港的經濟結構和情況與內地不盡相同,但同樣也應該追求可持續性發展。不然,即使GDP數據再好看,也並不代表經濟發展健康,最終可能產生出不同的經濟或社會問題。

例如,香港的貧富不均問題一直嚴重,政府過去獨尊經濟自由主義而輕視「再分配」的角色。近年的社會動盪都證明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的核心,大大威脅到社會安定。另一方面,香港又欠缺有力的產業政策,致使香港經濟近年來只能依靠在金融業「食老本」、又或是依賴自由行帶來的旅遊業刺激,創科發展未能獨當一面,欠缺長遠發展的持續性。新冠疫情漸漸過去,香港經濟亦開始復甦,但政府也應該明白,經濟發展除了GDP數據之外還有更多值得留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