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房屋供應數字不當誇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三(12月8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公布《長遠房屋策略》最新一份周年進度報告,將2022-23至2031-32年度的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在43萬個單位,當中有七成即30.1萬個單位為公營房屋。與此同時,報告重申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以在未來十年提供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又預計2021-22至2025-26年度的五年期內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可以達到10.69萬個單位,是歷年報告五年期估算數字裏最高的一次。

過去社會對《長遠房屋策略》公營房屋部份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它連為未來十年尋找足夠土地供應一事都不達標。在2015年到2019年的首五份周年進度報告裏,政府覓得土地所能興建公營房屋單位的預計數字一直都落後十年建屋目標。直至去年開始,當局聲稱十年建屋覓地終於達標,而兩個月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裏還說:「本屆政府五年任期內的公營房屋建屋量達9.65萬個單位,較對上五年增加3萬個。至於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1/3在首五年落成」。

政府公布新一年度長遠房屋策略目標。(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估算數字長年先高後低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會根據最新資料預計近幾個五年期公營房屋建屋量,故此它對同一個五年期前後合計會作出五次建屋量推算。以2015-16至2019-20的五年期為例,2015年底報告原本估算其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可以達到9.71萬個單位,可是到2019年底報告就已經下調為8.92萬。事實上歷年報告提及由2012-13到2024-25年度間的九個五年期,沒有任何一次最終或最新估算公營房屋建成量不是低於初始數字,說明這種先行高估、後續下調的做法已經是常態操作,跟近年社會事件或疫情爆發無甚關連。

況且《長遠房屋策略》報告內容始終僅有觸及估算數字,如果我們檢視同期公營房屋的實質建屋量,就會發現落差情況隨時更為嚴重。再以2015-16年度起計的五年期為例,雖然它最終預計的建屋量已經下調至8.92萬個,然而整合該五年房屋委員會與香港房屋協會的實質供應數字,結果減少至8.64萬個單位。今屆政府現時高調宣傳其任期內建造9.6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正正便還屬於估算數字,而前四年實質建屋量卻只有6.74萬個單位,距離推算之數尚欠接近3萬之多,故此最後結果恐怕很大機會不足此數。

公營房屋供應持續落後,拓展更多土地建屋刻不容緩。(資料圖片)

期中達標三成一直如是

既然每期估算數字能夠透過後續操作調低,並且毋須交代實際建造數字差額,建屋數便可能被誇大,讓同一批新建單位反映在幾個年度的增幅之中。報告每次交代近幾期推算公營房屋總建屋量,皆會用上新近數字「均較前高」、「保持穩定增長」、「見持續增長」等描述,很大程度就只是操作數量的灌水結果。最明顯的例子可見2016-17年度起計的五年期,首三份報告預計它較前一期多出1,400個至2,900個單位,到前年卻變成倒跌1,400個單位,最後實際建屋量更是反減3,918個單位,本來聲稱有的「增長」不復存在。

至於林鄭月娥與其他官員近來屢次提及未來十年建屋將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根本也是老早就存在。《長遠房屋策略》是從2014年開始每年更新十年供屋目標,七年後的今天已有二次「期中」實際建屋成績出台,達標率碰巧便是29.8%與29.5%;即使改看歷來五年期估算建屋量佔去十年目標比例,數字亦一直是維持在27.3%及36.1%之間。由此觀之,十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前半達標三成並非什麼新事,官員現時刻意標出此點,倒表示了他們過去從來沒有正視此一問題,甚至打算借此作為日後另一個轉移視線的藉口。

平情而論,特區政府近年覓地建屋絕非乏善足陳,可惜《長遠房屋策略》報告內容似乎還是有堆砌和誇大數字之嫌,着力修飾和淡化本地公營房屋供應緊張的問題。若然當局對其最有能力主導的公營房屋供應都採取如此態度,它在規管私人樓宇、增加人均居住面積等其他問題上的取向又會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