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是一日 服務社會卻是四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20日),選舉改制後的首場立法會換屆選舉結果塵埃落定。選前社會一直關注的地區直選投票率,最終僅以0.2個百分點突破三成,創下立法局有直選以來最低的紀錄。而各個選舉板塊都出現近乎「建制派壟斷」的政治新面貌態。其中,十個直選選區基本上都由傳統建制派勝出,相對中立的當選人例如田北辰和張欣宇僅屬少數。高舉非建制派旗幟的候選人中,僅得新思維的狄志遠循社會福界功能組別晉身議會。

無可否認,新一屆的立法會組成難言「五光十色」,但也並非沒有改變,一些功能界別便可謂「重新洗牌」,包括自由黨鍾國斌在紡織及製衣界連任失敗,經民聯張華峯亦無法留在金融服務界。或許我們可以說,雖然立法會將由建制派佔絕大多數,但這次選舉還是促成了新的政治面貌和生態而出現。對於各議會「新貴」,一些人自然不抱信心,部份人或許「疑中留情」,因此他們往後更應以表現說服社會,善用議會平台為香港和市民的福祉提出議程、積極參與政策的討論,體現出「一國兩制」中「港人治港」的精神。

無可否認,新一屆的立法會組成難言「五光十色」,但也並非沒有改變,一些功能界別便可謂「重新洗牌」,包括自由黨鍾國斌在紡織及製衣界連任失敗,經民聯張華峯亦無法留在金融服務界。(網上圖片)

投票率以外的社會期望

選舉改制後的新政治形勢和環境,除了可見於立法會的新臉孔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議事質素。如果把過去一段時間的香港立法會形容為以「矛盾」激化社會動員,未來的議會生態便應該是以「共識」作為凝聚社會的力量,繼而尋求更大社會前進的動力。假如未能認識政治生態正在處於重塑的階段,仍然把注意力執着於投票率的高低或者政治黨爭,只會白白浪費了改變社會的機會,更何況今日的選舉制度和結果已是既定事實。

一些當選人知名度不高、投票率創下新低,凡此種種無疑令人擔心新一屆的議會缺乏認受性和說服力,情況就像擂台上沒有旗鼓相當的對手,拳手似乎就是純粹成功動員本身的支持者而獲勝。但是很多事情也是「萬事起頭難」,新一批立法會議員最終能否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一定份量,選舉和投票率是一日的,但立法會的表現卻是四年的。例如在港鐵公司任職工程師的張欣宇等,他們的知名度可能不比其他立法會參選人「星光熠熠」,卻取得接近三萬多名市民的支持,他未來的議會工作能否對得住選民,甚至取得更廣闊的政治光譜支持,從而獲得更大的認受性?

新界西北候選人田北辰落區拉票。(候選人Facebook專頁)

政治生態改變是既定事實

在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之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周一(20日)早上亦發佈了《「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回顧並闡明了香港民主的發展和立場。這部白皮書指出這場選舉只是種種改變的過程一部份,更析述了中央在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立場與態度。即使香港不少市民以「愛理不理」的方法對待剛過去的選舉,但是「躺平」並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社會要明白香港的政治生態已經改變,假如部份市民仍然選擇性地忽視這個過程已經正在發生,亦必然將失去在香港民主和政治發展過程可以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