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政策可避免市場波動的風險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上周三(5日),美國聯儲局公布去年12月議息會議紀錄,提到由於經濟走強以及通脹嚴重,加息要比想像中來得快,一些官員更希望加息不久後便開始收縮資產表。官員的鷹派態度更加明顯,預示着美國貨幣政策收水節奏將會加快。去年9月,市場仍然預期第一次加息可能在2022年中,亦未有預期聯儲將會這麼快「縮表」。相關消息引發了美國股市恐慌,對利率一向敏感的科技股大跌,納指同天單日大跌522點(3.35%),創下近一年的最大跌幅。

近來,聯儲局對加息的態度快速轉鷹。

經濟周期快速轉向

從經濟周期理論看,經濟是不斷輪動的循環,擴張之後便是衰退,衰退到底後又會復歸擴張。而主宰及反映經濟走向的一個重要指標便是貨幣政策。當經濟衰退時,減低利率將令貨幣增發支持經濟擴張,有助於結束衰退期;但當利率增加時,貨幣供應收緊,經濟增長將漸漸失去動力,轉而令經濟步入衰退。

從德銀的統計中,可以算出自1955年起,美國過去有九次經濟衰退,從衰退確認至重新加息平均周期為35.9個月,即經濟收復大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尤其是過去一次因金融海嘯而引發的衰退,從衰退至重新加息更花上96個月(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假如美國果真在今年3月加息,這與上次經濟衰退2020年2月相距為25個月,遠遠低於過去平均值及上次金融海嘯的速度。

1955年以來美國經濟衰退與加息周期的關係(來源:德銀研究)

從衰退至加息如此之快,反映了經濟已快速從谷底走出,其背後的最大原因是貨幣政策力度甚強。美國在疫情期間推出大量救市政策,聯儲局的資產表從2020年2月約4萬億美元,到了2021年中大約16個月已翻倍至8萬億美元,所增加的4萬億比起金融海嘯時自2007年至2015年8年「擴表期」增加的數目還要多。在短時間之內海量灌水經濟自然快速走出谷底。

由於復甦依賴政策支撐,因此突然取消政策支撐甚至「縮表」的話,即意味着美國下一波衰退將至,甚至可能比以往的更急更猛。而這也代表了資本市場將有更大的波動,對中國而至於香港勢必造成影響。

中國經濟的韌性

事實上,中國自改革開放至今近四十多年,經濟雖有起伏、增長放緩等問題,但卻從未經歷過衰退。即使2020年中國受疫情影響,但整年的GDP增長仍維持於2.3%,能保持經濟擴張。事實上,經濟周期理論並不能很好地套用至中國經濟發展當中。

早已有不少經濟學者研究中國這種特殊的韌性,其原因簡單概括而言就是中國決策者積極於調弄經濟發展,預先對風險作出管理,在碰到問題時作出適當的對應。以新冠疫情為例,中國政府以巨大代價封城換來了快速控制疫情,這大大減少了中國需要動用貨幣刺激的空間。相對之下,美國政府無力控制疫情,而只能以貨幣量寬處理問題。單從這點已看出了,兩種抗疫方式對中美經濟體系造成的負擔有着巨大的差異。

中國政府對於制訂政策是偏向於中庸的,力求避免過熱或過冷。去年,中國在國內推出一系列強力的監管及打壓樓市政策,是在經濟順景的情況下先行化解存在風險。反觀今年當美國準備加息之時,中國卻預示會維持一定的貨幣寬鬆。人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早前指來年人民幣有貶值壓力,變相等於指人民幣將不跟隨美國加息。其目的自然是要避免經濟受到美國經濟周期衝擊。

由此觀之,合適的政策調節確實有助於避免經濟激烈波動。比起美國,中國的經濟政策始終以「穩」見稱,大起大落的股市和市場並不受政策者所歡迎。因為對於實體經濟經營者和一般勞工而言,安穩可預期的經濟發展比什麼都重要,反之能從大起大落的股市中獲利的其實只有資本投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