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股市應該轉化為財政收入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香港交易所發布2021年市場統計數據,當中證券市場成交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全年總成交額達41.18萬億港元,較2020年的32.11萬億港元增加28.25%。但在新股市場方面,2021年香港在主板及GEM掛牌的新上市公司數目僅有98間,較2020年的154間下跌了36.36%,而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亦由4,001.37億港元的高位回落至3,288.51億港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2月在財政預算案公布上調股票印花稅稅率至買賣雙方按交易金額各付0.13%,以金融界為主的一些意見聲稱此舉會導致港股交投量大幅下跌,時任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更形容為「殺雞取卵」。到6月《2021年收入(印花稅)條例草案》獲立法會通過,確定自8月1日起增加股票印花稅稅率。

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批評增加股票印花稅錯誤,陳茂波長篇反駁。(盧翊銘攝)

加稅減交投量之說不攻自破

然而過去半年以後,港交所的市場數據表示業界當時言論似乎都是危言聳聽。不僅2021年全年成交量有所上升,即使獨立計算8月以後五個月的主板市場資料,總成交金額一樣由2020年同期的14.09萬億港元增至14.52萬億港元,甚至連一般預期更大機會受影響的交投宗數也從2.09億增至2.24億。

粗略估算這五個月為特區政府帶來的股票印花稅財政收入,數字起碼已經達到約377.53億港元,比起舊稅率下多出87.12億港元,並且比2020年同期交投產生稅收要高95.65億港元。既然成交的金額與宗數均未出現顯著下跌,政府獲得的股票印花稅收入又能上升,那麼加稅減低交投的說法自然就是不攻自破了。

吸引新股集資增加庫房收入

與此同時,本港股市去年後半確有一個環節表現未如理想,那就是吸引新上市公司來港集資。只看主版新股數量,2020年與2021年前七個月分別有81間及65間,後五個月則有65間及32間,前者減少不足兩成,後者卻有逾半跌幅。不過,這種前熱後冷的現象與增加印花稅或其他本港因素無甚關連,更大影響應該還是來自內地收緊監管步伐。

隨着港交所今年初開始優化海外發行人第二上市制度與推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相信有助鼓勵更多中概股回歸和明星企業繼續來港上市。另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又說會與內地當局合作,考慮擴大滬港通、深港通計劃的深度及廣度,如果範圍包括「打新」業務將更有利吸引新股,長遠來說也有助增加本地交投量與相關稅收。

會計師行畢馬威預測,2021年港交所將會在全球新股集資額排名中跌出三甲,位列第四。(VCG)

無論如何,去年調整股票印花稅與股市交投量的變化,已經反映財政收入、市場氣氛可以是相輔相承的,兩者之間斷非零和博弈關係。財金官員及當局只要能一邊做好本份振興金融市場,另一邊亦不忘設法幫助增加庫房稅收,這樣便能為別的政府部門賺取資源來發展社會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而在這些工作之中並無需要過度忌諱某些既定利益者的偏頗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