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體現治理能力的差異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由於外圍疫情升溫,加上入冬等效應,近來中國內地各地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疫情。至今為止,中央政府仍然堅持「動態清零」,抗疫從嚴的抗疫模式,因此各地政府面對疫情亦自然要達到中央設下的目標。雖然最終目標一致,不過在具體執行上,不同地方卻可以有很大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可大可小,甚至亦會影響到對抗疫從嚴的整體評價。

西安去年12月中因疫情而封城就引起了廣泛的劣評。雖然西安封城最終能控制住疫情,但在執行當中卻出現不少強差人意的亂象,內地民眾甚至質疑繼續執行現有的防疫政策是否對社會造成太大代價。相反,上周出現數例本土病例的上海展開了很不一樣的防疫戰。上海當局的「動態清零」僅僅只是將一家佔地約20平方米的奶茶店列作「中風險地區」。西安與上海兩個例子無疑體現了管治和實踐政策方針上巨大的差異。

西安封城後,民眾的基本生活物資配送出現問題。(美聯社)

瓷器店裏抓老鼠

上海一直是防疫模範生,去年1月上海出現十幾例本土確診時,當局就以快、準、細的方式抓準時間窗口作對應,將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結果只是篩查了4.1萬人,也沒有大舉封城之舉。《新華社》等官媒就以「瓷器店裏抓老鼠」來形容上海抗疫的方式。上周,上海又再碰到疫情,仍舊堅守着「瓷器店裏抓老鼠」的精神,努力以最少的社會成本做到「動態清零」,又再次獲得極高的評價。

相較之下,西安自然是「亂」。不單要全城封鎖個多月,封鎖期間更出現市民買不到日用品和食物、孕婦求醫被拒、管理人員對市民使用過度武力等問題更可算是「亂象」。無疑,西安與上海都在追求同一個目標。但上海之優於西安者,首先是先知先覺,愈早發現疫情進行防控,愈能減少對社會的影響;再其次是追蹤的精準度,上海能追蹤把握到一間奶茶店的精準程度,就自然不會有西安封城的各種亂象了。

治理的現代化

上海能做到抗疫模範而西安卻成為污點,究其本末,最重要的還是實踐上的差異。而實踐上的差異其實就是所謂「治理現代化」的問題。2013年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後來被稱為「第五個現代化」。與工業、農業等前四個「現代化」所不同的是,「治理」並不是這麼實在的東西,難免令人摸不着頭腦。而上海對抗疫情的隹例,無疑就是「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活例子,值得思考。

上海治理疫情得當而成為佳例。

防疫要體現治理現代化,必須要做到快、準、細,這樣才能減少社會付出的成本,而且要有彈性,不能往往「一刀切」,也要有相應的配套,各部門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要統一而配合,最終以市民的最大利益為標準。

那我們不禁問,香港的防疫措施是「上海」還是「西安」?無疑,至今為只香港的防疫表現不能算差,至少我們並不需要禁足式的封城,未有去到「西安」的程度。不過,香港的防疫也還沒有到「上海」的標準。例如說,早前因為國泰人員免檢疫而誘發第五波本土疫情,但其實很多人早已指出免檢疫是疫情漏洞,但政府卻未有先知先覺作出對策,結果要社會付出額外的代價。二來,上海能準備做到追蹤密切接觸者,但香港卻沒有足夠的追蹤能力,這都決定了兩地防控疫情的結果。從此看來,香港在疫情治理的問題上,仍有應該向上海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