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政策愈發受政治因素影響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本周三(26日),美國聯儲局公布議息會議聲明,內容似乎比市場預期中還要鷹派,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動。美股道指在公布前一度曾升400多點,但消息出後倒跌100多點收市;翌日港股同樣受到拖累盤中一度大跌700多點。

與一個月前的聲明對比,本次聲明刪去了全力支持經濟的部分,也幾乎肯定3月將會開始加息周期,甚至預視會與加息同步開始縮表。其中最突出的是,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發言時指不排除今年內每次議息會議都會宣布加息,換言之即最多可能加息七次。

鮑威爾指不排除每次會議都會加息。(Getty Images)

聯儲局總是後知後覺?

然而,從聯儲局在疫後一系列的表態當中,不難發現它的決策相當遲緩,總予人「慢半拍」的感覺。當聯儲局實施海量寬鬆後,經濟學家及金融機構早已發出警告指通脹不可能只是「暫時性」的,認為聯儲局終要為此負責。但結果要待到去年美國通脹不斷創下新高,聯儲局才終於承認通脹已不是「暫時性」,改為以對抗通脹為目標。

相反到準備加息時,經濟學家與金融機構又開始警告假如加息及縮表等緊縮政策來得太急的話,將阻礙到疲弱的經濟復甦。尤其是一些經濟實力較差,依賴美國寬鬆而生存的經濟體可能受到更大的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警告指,美國聯儲局太快收水將給全球經濟復甦「潑冷水」。但聯儲局卻似乎對市場憂慮不甚在意、愈發鷹派,似乎又要重蹈覆轍,一直到問題非常嚴重才再出手。

聯儲局決策愈發受政治影響

近年聯儲局政策總在在短時間緊急轉向,這種轉向往往並非來自於局內自己的提前預判,而是面對不得不解決的嚴重問題時才肯認先前的錯誤。例如第一次轉向在2018年底,當時鮑威爾認為美國經濟強勁,可以繼續加息,但從10月至12月間美股暴跌,令他最終改口稱暫不再加息,甚至到了2019年中,因為經濟下行壓力改為減息。同樣,這次進入加息周期聯儲局也在短短半年間口風大變。

其實集合了全美經濟精英的聯儲局,按理不會不知道其政策的潛在影響,因此其政策突然轉向,應該並非出於經濟因素,而是來自政治因素。以2018年底為例,當時正值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時期,鮑威爾承受了不少政治壓力,加上股市大跌在前,使他無法維持原本的判斷。而去年對通脹輕描淡寫的原因,則很可能是因為政治上得配合拜登政府的寬鬆財政政策,太早加息的話將令政府難以舉債。

不過,拜登政府的巨大財政計劃因為各方的反對正陷於膠着,但美國中期選舉今年年底即將舉行,如果無法在年內控制好通脹,很可能大大打壓民主黨的基層票倉。因此從去年重新任命鮑威爾時,拜登及財長耶倫都有強調當下須先控制好通脹。從這幾方面都可看出,近年聯儲局的決策相當受到美國國內政治所影響。而假若美國政治像近年一樣持續混亂,外界將更難觸摸聯儲局將來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