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派現金不比消費券來得好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3日)公布下個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向全港所有18歲以上的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派發共10,000元的電子消費券,以緩解防疫措施所造成的經濟壓力並刺激經濟復甦。政策預計會惠及約660萬名市民,首期的5,000元將於4月首先派發,餘額則陸續在年中派發。

雖然派發消費券能刺激經濟的一種方式,然而有團體及市民卻認為不如派發現金。例如月初(11日)民主黨提出應派發現金,認為派電子消費券未能切合市民在抗疫或生計方面的需要。

去年8月,陳茂波與民建聯李慧琼等人到大成街街市,視察消費券使用情況。(資料圖片)

消費券合乎基層開支習慣

一些人指出,電子消費券的方式未必切合港人在抗疫時的現實需求,例如有人指疫情下商舖都已關閉,會出現「有錢無地方花」的情況。又有人指出有些市民「手停口停」,需要現金過活。民主黨的羅健熙則指,派發現金有效幫助市民渡過難關,同時有助穩定市民情緒,該黨認為派電子消費券未能切合市民在抗疫或生計方面的需要。

不過,消費券現時暫定於4月派發,理想的情況是屆時疫情初步受控,市面可以回復一定的活動,所以不會出現「有錢無地方花」的情況。如果說疫情一直至4月仍然嚴峻,即使派發現金市民也不見得有地方消費。

而且,消費券對基層也有顯着作用,不見得未能幫有市民渡過難關。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會用消費券於日常用品及飲食。八達通營業及市務總監李玉兒亦曾透露,消費券最多使用於餐飲業。即使基層不出外飲食,消費券也可用於超市等購買食品。按統計處的數據,香港住戶平均在食品上的開支為26.8%,是僅次於住宿的開支(對公屋住戶而言更是最大的開支)。從此可見,大部分的消費券最終落於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合乎基層的開支習慣。

陳茂波宣讀《財政預算案》,會向全滿市民派發一萬元電子消費券。(鄭子峰攝)

部分漏洞可以填補

當然,消費券也並非完無漏洞。例如基層可能無法用電子消費券交租,又或者部分人將電子消費券取代日常飲食的花費,實際上並無增加日常花費,未必一定能刺激消費。但這些問題的影響並非致命。

對部分失業連交租也有困難的人,政府已同時公布派發失業救濟金去緩解問題,萬一金額不足,也應該從失業救濟方面著手,而不需要劃一將消費券改為現金。而且去年的數據反映消費券的確有提升消費的作用,例如去年8月和10月派放兩期消費券後,兩月的零售業銷貨總額分別同比增長了11.9%和12.1%,明顯高於其他月份。反觀2020年7月派發現金10,000後,該月的零售業銷貨總額仍然同比下跌23.1%,與派發前的6月相若。

再者,有了去年派發電子消息券的經驗,今年派發和應用等操作上已可節省很多技術程序,不至於會引起太大混亂。相比起消費券,直接派發現金的問題反而不少,例如領取者更容易不直接使用,將其存起來或是轉移至金融市場,又或者一些已移居外地的人仍可領取。

其實消費券的例子也反映了,一項措施或政策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卻可以以其他政策補足。我們不用期望每個措施都能一蹴即至解決所有問題,只要措施本身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又合乎成本效益,便應該採用,然後再思考如何以其他的措施補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