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加錢是否就能加快房地供應?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本星期三(2月24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在演辭當中曾表示要設法「創造條件和提供資源解決如房屋、貧窮等深層次問題」,但對於公營房屋卻僅重申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以及強調「北部都會區」與「明日大嶼」計劃「可大量增加房屋供應」。

針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陳茂波稱政府正爭取在兩至三年內為區內項目制訂發展方案,並且會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下成立一筆專款加快推動項目進度。至於「明日大嶼」,陳茂波亦指政府正研究精簡程序,爭取將2027年開展填海工程和2034年首批居民入伙的時間表提前,有消息指政府內部希望進度可以加快一年。

政府預料明日大嶼總成本約6240億元。(資料圖片 / 歐嘉樂攝)

同類安排往績表現成疑

陳茂波表示從「未來基金」累積收益中預留1,000億元專款,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項目進程。不過這筆款項始究只是名義上的「預留」性質,日後難保像同樣源於「未來基金」收益的「房屋儲備金」那樣被取消名目、回撥帳目,無法真正起出該筆資金原先設想有的效果。

至於「明日大嶼」提前進程,本身也只是在嘗試追趕昔日嚴重拖延落後。當局原先為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明白寫着「可望在2025年展開首階段的填海工程,目標是讓首批居民在2032年入伙」。就算最新的時間表特以提前,始終都是趕不上官員最初制訂的目標,遑論扭轉這個填海造地項目本身「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本質。而以港府往績推斷,更是令人難有信心今次加快步伐真能成事。

跟進施政報告措施未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幾年的《財政預算案》演辭裏,財政司司長都有特別跟進前份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一些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舉措的情況。像是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要收回已作高密度房屋規劃但未發展的土地,下一年度演辭隨即便交代鎖定了十幅此類用地進行檢視;而2020年公布推行工廈重建「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後,去年演辭亦確定了計劃會在同一季度出台。

發展局2021年3月推出「標準金額」徵收工廈重建的土地契約修訂補地價先導計劃。(資料圖片)

相比之下,今年陳茂波對這些具體措施的着墨似乎就輕了很多。例如去年《施政報告》已經提出政府預計今年中完成篩選「綠化地帶」以對其發展潛力展開檢視,以及研究今年首季把「標準金額」補價模式擴展至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巿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結果這些工作的成果完全沒有出現在演辭裏頭,可謂有點出人預料。

今屆政府已經走到五年任期最後一年,林鄭月娥與陳茂波亦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他們的2021年《施政報告》及2022年《財政預算案》是現屆港府最後一份。我們希望《財政預算案》演辭關於房地供應措施的篇幅變化,不是代表前述各項工作進度未如理想,更不希望它是官員對有關問題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