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退出清零政策 香港僅為反面教材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華爾街日報》周三(3月2日)發布文章〈中國將如何放寬其清零政策?〉,引述消息指中國由於治療藥物、疫苗及變種的發展方向等都有利於開放,正在打算什麼時候該退出清零政策。文章指中國可能參考冬奧時的閉環管理方式,並最早於今年夏季先進行局部開放,也有可能要至明年夏季才正式放鬆防疫政策。

《華爾街日報》消息主要來自於今周初,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相同的科學共識,不同的應對策略——解析「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兩種對策〉,曾光在文章指中國將在合適時間展開與病毒共存路線圖。《華爾街日報》的講法並非空穴來風,也引起各界猜測中國到底會如何打開其門戶。

開放是內地終極目標

坊間很多人誤解內地的防疫政策,一些西方評論認為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出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此的信仰,有人揶揄中國是想與世界隔離。不過中國防疫政策其實是安全為上、不拿人民性命作賭注,因此在疫情明顯好轉前不會輕言「共存」。但另一面看,新冠病毒已遍布全球,無法消滅,因此中國也不可能永遠繼續清零。

曾光認為中西方對Omicron的應對方式不一樣,但本質上科學認知是一樣,彼此因為在新冠疫情早期應對情況不一樣而產生了後來的分歧。他強調西方國家急於與病毒共存對中國而言風險很大,「不宜隨之起舞」。但同時他也承認由於清零政策中國國內沒有大規模感染,一旦只能依靠疫苗作防衛是中國的「軟肋」,他認為中國應該冷靜和虛心去觀察,也應借鑑西方的經驗和教訓。

曾光指中國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展示「病毒共存的路線圖」。由於他在內文中提到不應在冬天末春初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的季節選擇放寬防疫措施,外界普遍解讀為開放「將在夏季」開始。以內地政策施行的慣常邏輯,在今年夏季先以個別城市(例如與外地交流較多的上海、深圳)採閉環方式作開放試點,也是合理的推論。

香港料為內地觀察對象

相信內地最終仍要觀察其他地方的經驗,才能決定開放的路線圖,而近日遭遇第五波疫情的香港無疑是其中一個觀察對象。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前與內地在感染比例都很低,因此可以作為內地推論開放後的發展。但在今年積極「谷針」政策之前,香港的疫苗接種率在六成左右,尤其是長者很多未有接種。加上醫療系統未做好準備迎接大規模感染,第五波爆發之初未有做好按病情分流的指示,引起醫療體系大混亂,病人不知自己該何去何從。從第五波發展的結果而言,香港肯定是一個反面教材。

香港應對第五波疫情的混亂無疑將成為內地開放防疫的一個「反面教材」。

當然,失敗經驗也可以作為內地的前車之鑑,有更充足的準備應付開放後的局面。但我們不禁問,香港自豪於與內地不同的一制,我們又有沒有這一制的優點供內地學習?過去兩年經歷四波疫情,香港都算處理得不錯,但未見得比內地優秀。

在防控疫情之外,香港更是無法展現香港制度的優點,除了吃金融中心的「老本」之外,在民生問題、經濟轉型等重要範疇都焦頭爛額。香港奉行「一國兩制」,原意可是多做正面教材,而非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