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最後任期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今年是本屆政府的最後一年,亦是我擔任總理的最後一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五(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時說。

九年前,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到要解決三個問題:居安思危,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續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維護公平競爭。在告別作中,他提到中國經濟總量已由十年前的50多萬億增至110多萬億人民幣,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的時候,仍然實現了1100萬人以上的新增城鎮就業,在提到改善民生的時候,還主動不點名提到徐州八孩母親事件,指出「對漠視群眾權益的,要堅決追責問責,對那些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為要嚴厲打擊」。

發展、民生、公正

但與其說發展、民生、公正始終是李克強的關注所在,倒不如說它們本來就是政府存在的責任。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為官者也以此為己任。香港曾經有官員說「很難期望沒有貧富的差距」,但重要的不是沒有差距,而是收窄差距,不至貧富懸殊。當內地以「橄欖型」分配結構為宗旨之時,香港又有否以增加收入、分配稅收和提供社會保障等方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李克強以前曾經指出中國尚有六億人每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讚賞「地攤經濟」能製造就業機會,今次李克強也提到農民無力供孩子上大學高中的事例。姑勿論政策如何,也提醒了不少人經濟不應是遙不可及的數據和理論,而是普羅大眾切實能感受到、生活受影響的。上個月的《財政預算案》一如以往地提及了很多政策、撥款、數字,但市民能感受到、生活受惠的,能否不只是消費券?

香港近年經歷的挑戰不少,由政治衝突到新冠疫症,但挑戰本來就是常態。李克強任內不也面對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爆發等困難嗎?李克強工作表現的評價,或許要多一點時間才能說得準,但一些管治理念、平實的作風,還是值得為政者參考借鏡。

每屆政府、每個政治人物也有卸任之時,他們的表現如何,人民便是評卷人。香港的一屆政府也將卸任,特首選舉在兩個月後舉行,我們的政治人物又抱着怎樣的理念、怎樣的目光來看待治港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