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入息限額評估機制須顧及基層境況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房屋委員會轄下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星期一(3月15日)通過2022/2023年度公共租住房屋入息及資產限額檢討的結果。自今年4月1日起,所有家庭人數住戶的總資產淨值限額上調2.5%,但按既定機制應該下調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額仍將凍結在現行水平,房委會發言人表示這是因應新冠疫情作出特別考慮後的「例外處理」。

房委會評估公屋入息限額的既定機制,是先依過去三年編配單位平均面積來計算相若私樓的租金作為「住屋開支」,再按政府統計處「住戶開支統計調查」收集的私樓租戶開支數據乘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相關部分或名義工資指數的最新變動作為「非住屋開支」,然後加上5%的「備用金」。至於資產限額部分,則是從2005/2006年度開始每年參照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升減幅度整。

既定機制落後當下需要

按照此一既定機制,今年公屋每月入息限額原本應該整體下調2.8%,並且是首次從一人到十人或以上家庭均無一倖免地需要減低入息限額。當中以一人及四人家庭減幅最大,其現行入息限額12,940元及30,950元得降至11,990元及29,070元,減幅分別高達7.3%及6.1%。顯而易見,這樣將對當下社會的低收入家庭生計構成極大負擔,所以房委會才需要作出「例外處理」。

其實早於上年3月房委會檢討2021/2022年度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時,便曾經以相同理由將部分家庭人數住戶的入息限額以及不同家庭人數住戶的總資產淨值限額凍結在原有水平。甚至在過去檢討2012/2013年度、2017/2018年度及2018/2019年度的時候,也出現過考慮當時經濟環境等因素後把一些家庭人數住戶公屋入息限額凍結的情況。

評估標準必須因時制宜

不過近年一再發生房委會需要「例外處理」的情況,正好揭示這個評估機制確實存在不少缺陷。舉例來說,今年檢討「非住屋開支」使用了去年公布的2019/2020年度「住戶開支統計調查」數據作為基礎,可是其間疫情嚴重影響消費行為,結果自然與五年前進行的上輪調查有極大落差。此外在法例引入最低工資後,輿論亦一直有聲音質疑入息限額實際水平只是勉強高於最低工資。

鑑於上述問題,當局與房委會實在有必要對公屋入息限額評估機制進行全面檢討,包括不能太依賴五年一度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以免造成基準數據滯後,相反更應該考慮兩年一檢的最低工資水平。同時又像新冠肺炎疫情所示,大部分市民用來應付緊急需要的「備用金」數額根本就未如當局與房委會設想那樣寬裕,因此評估機制中的「備用金」佔比亦應該酌量提高才對。

當然,為了確保緊拙公營房屋資源獲得有效運用,房委會還要加緊審查申請者或租戶是否真正符合公屋入息或資產限額,尤其在今年開始逐步實施土地業權註冊制度後得與相關部門強化配合。長遠來看,在未來公屋入息限額若能放寬到涵蓋更多舊有「夾心階層」的前提下,個別富戶政策安排亦能略作收緊,譬如降低超額倍數及提高罰租倍數等,對於妥善利用公屋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