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人命後也保經濟 政府須為復常訂目標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死亡率高達0.5%,從嚴防疫以保障人命是恰當的政策。觀乎醫院超負荷,院舍爆疫,現時絕非鬆綁時候。但在採取足夠措施、盡力保障人命的條件滿足後,推動社會活動復常也是政府該做之事,畢竟防疫措施的經濟代價沉重。特首林鄭月娥周四(17日)罕有公開表示「強烈感受到」金融機構以至社會已失去耐性,並會在日內公布對各項抗疫措施作中期檢討,但難於硬性訂下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或入境限制條件。

經濟收縮,失業人口上升,家庭生計不保,長久的人員流動限制也會削弱人才競爭力。商界紛紛要求政府在控疫之餘要保住營商環境及恢復國際商務人員往來。早前港大經濟學者鄧希煒和孟一波曾經推算,假若香港維持目前社交限制措施兩個月,各行業經濟損失約738.8億元,佔去年本地GDP約2.58%。當然,措施勢必實施更長時間,而且未計算各行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係,損失會較700多億為高。此外,二人亦未計算生命、身體及精神健康、以及人身自由估價。

Omicron殺入社區,本港疫情急速惡化,政府向多個國家實施地區性航班熔斷。(歐嘉樂攝)

恢復經濟活動需要路線圖

袁國勇和兩位同袍薛達及龍振邦在報章撰文,促請政府在夏季讓香港復常,和及早應對日後出現的疫情。措施包括:一、盡早恢復國際航班,給完成接種的商務旅客及海外港人回港。這是基於輸入個案已不足以加劇本地疫情,港人可居家檢疫。二、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要上述兩項措施落實,關鍵是疫苗接種率超過95%,而且要廣泛落實疫苗通行證,以減輕醫療重擔。

文章的總體方向正確,細節可以斟酌,例如同一班機有多名染疫者的例子非罕見,為防當中有重症個案要送往醫院,政府應先容許少量限制人數再逐步增加,而酒店檢疫亦較居家檢疫穩妥。正因為復常要按部就班,政府更要爭取時間展開防禦工作,即推動餘下近百萬市民打針,尤其提升長幼接種率,並且鼓勵接種保護力表現較佳的復必泰疫苗。

疫情下長時間禁晚市堂食,飲食業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資料圖片)

抗疫目標助市民重拾意志

其實林鄭和學者在判斷復常條件相差不遠,不外乎是醫療、經濟和市民合作的取捨,可是林鄭始終不願訂下清晰指標,就連95%接種率目標也不夠膽提。她的解釋是「太難、太理想目標做不到會被市民投訴」,但反過來說,政府沒有目標、沒有伴隨好處,市民會缺乏動力配合,尤其是到現在仍未打針者,若非醫學原因,就是拒打意願堅決。從實務角度看,政府提出經濟復常的時間表路線圖,能讓市民認同遵從政府防疫抗疫措施的好處。

沒有東西比保障性命更珍貴重要,但政府在全力抗疫之際,亦要同時好好籌劃疫後社會,助市民回復生計。市民到前景,重拾希望,願意繼續為香港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