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超前設想問題 果斷措施應變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16日)交代,政府三月初推出讓市民呈報早前呈陽性個案的快測呈報平台,在2月26日至3月5日期間累計接獲超過18萬宗呈報個案,換言之全港總確診人數已近100萬人。林鄭月娥表示從數據可見疫情的高峰期應該已經過去,但她強調目前病毒仍然在社區活躍,現時仍未能掉以輕心。

她在記者會指出,當大多數確診的市民都可以在家中進行自我隔離並且痊愈時,香港目前的社區隔離設施也不可以改用作治療重症患者的設施,紓緩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她解釋由於這些社區隔離設施都有其限制,加上人手短缺的問題,未必能夠作為病房照顧重症的患者,因此目前仍然只有位於亞洲博覽館的社區治療中心和長者隔離中心所提供的二千張額外病床能夠應付每日排山倒海的患者。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16日)交代,政府三月初推出讓市民呈報早前呈陽性個案的快測呈報平台,在2月26日至3月5日期間累計接獲超過18萬宗呈報個案,換言之全港總確診人數已近100萬人。(廖雁雄攝)

先不要排除所有可能性

香港已經累計接近100萬位市民曾經染疫,其實當中不少市民都只出現輕症或無症狀的情況下能夠自我隔離下康復,政府在這個時候更要汲取經驗,把握時間調配資源到合適的地方。而值得思考的方向,正正是這些隔離設施是否可以集中應付「減重症、減死亡」的兩個目標。

而要實現以上兩個目標,政府就必須要增加目前的醫療設施的應變能力以發為高風險的群組預作準備作逆隔離之用。但正如林鄭所言,目前能夠額外提供作治療的設施就只有亞洲博覽館的二千張病床,這個數目對紓緩公立醫院壓力明顯地幫助有限。反而,現時中央援港興建的九個社區隔離設施將合共能提供2萬個床位應付疫情的需要,假如能夠把這些床位都妥善運用,難道其效用就不會遠比讓大多數能自理痊愈的市民入住更有效益嗎?

現時中央援港興建的九個社區隔離設施將合共能提供2萬個床位應付疫情的需要,假如能夠把這些床位都妥善運用,難道其效用就不會遠比讓大多數能自理痊愈的市民入住更有效益嗎?(資料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都解釋這些設施都可能是比較似「營舍」的設計,改變用途存在一定難度,但其實例如啟德前跑道區的隔離設施都是位於室內,而且間隔方面都仍然是可作調節,就算未必能夠即時改變成醫院治療的用途,如果能夠改變成保護長者、作逆向隔離的用途,值得政府考慮。當前不少重症患者甚至死亡個案都是屬年紀老邁和長居安老院舍的長者,政府更不應故步自封,率先排除其他更有效率應用設施的辦法。反而,這個時候更是應該設想下一步,當愈多長者都因為院舍擠迫的環境而感染,屆時有什麼的設施安置隔誰。目前政府雖交代已有兩所未投入服務新院舍可供「逆隔離」之用,但實情卻是全港有多達700多間院舍,這些隔離設施的用途值得政府再三思考。

汲取經驗 認清楚防疫關鍵

第五波疫情至今已是三個月有多,有一些措施已略見成效,例如設立定點救治醫院和增加社區的指定診所,但有一些卻仍然叫人失望,其中包括騰出足夠的設施作逆向隔離以增加對高齡長者的保護。假如特區政府仍然以一貫的思維思考抗疫手段和設施的應用方法,沒有足夠人手就不去設想,已經建造成目前模樣就不作其他想法,變相香港的防疫措施和準備就繼續落後於形勢,非但未有用汲取經驗和教訓,用好中央以至社會已經動員的各項資源,而且更是白白浪費了準備應付的機會。

就算未必能夠即時改變成醫院治療的用途,如果能夠改變成保護長者、作逆向隔離的用途,值得政府考慮。(林若勤攝)

更何況,按照各所大學就目前感染趨勢作的推算,至少超過一半的市民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感染病毒,目前至為重要的始終是「減重症、減死亡」兩個目標。政府與其仍然設想怎樣提升這些社區隔離設施的入住率,倒不如認真想一想現時防疫措施的關鍵,不要單單追求數字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