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選定抗疫路線 尚欠通關一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周二(22日)公佈了本港疫情最新估算模型,推算現時約六成亦即大概440萬名市民已感染新冠病毒。而直至4月21日政府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時,港大團隊推算屆時每日感染人數應該會大幅度回落至三位數字,毒病或暫時邁向「風土病」發展。

而配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21日)公佈的香港抗疫最新路線圖,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預料港府未來將需要考慮不同選項,包括到底是要找出最後一名感染者抑或延續目前「減重症」、「減死亡」及「減醫院負荷」的三減策略。但不論是何者,香港與內地通關的問題始終有待回答。

通關之路在何方?

林鄭月娥暫緩了全民強檢的計劃安排,同時亦將分三個階段逐步放寬晚市堂食以及一系列社交距離及防疫措施,但整個計劃卻明顯地仍有一塊重要拼圖未詳細交代,就是香港與內地通關到底有何打算,而且與內地部門的商討進展如何?暫緩了全民強檢可能意味着與內地的防疫標準愈走愈遠,而本港將陸續放寬社交距離措拖,亦可想而知內地省市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接納香港成為病毒的源頭。這個一系列的決定背後意義重大,令人擔心通關之路已是石沉大海。

深圳市周一起已陸續解封並恢復市內交通和生產活動,不少人因而推測內地亦將採取「共存」的抗疫策略,所以對通關問題的迫切程度未有重視。但如果留意內地的疫情發展,其實深圳市是因為經歷一個星期封城強檢工作,目前全市疫情已受到控制。截至21日,全市新增的28宗病例基本都已是在重點區域或隔離觀察的密接人員排查中發現。換言之,深圳市的動態清零手段已基本取得成效。甚至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亦把說話說得十分清楚,強調內地至今仍是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及「動態清零」總方針。那麼港府在選擇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同時,到底有何計劃恢復中港的往來管道,亟需要向公眾交代。

截至21日,全市新增的28宗病例基本都已是在重點區域或隔離觀察的密接人員排查中發現。換言之,深圳市的動態清零手段已基本取得成效。(视觉中国)

防疫路線圖不應只是港府內部事務

政府目前公佈了香港的抗疫路線圖,充其量其實亦只是交代了一些恢復堂食的時間表,對於香港至為重要的通關議程以至與外地的往來安排都是未有在藍圖中向公眾一一解釋說明。社會當然希望社交距離措施能早一步放寬,但市民亦希望相關的決定並不會令香港與通關的目標愈走愈遠。因此在制定路線圖時不能夠只顧本地情況,而失去了更宏觀的視野和分析,甚至只是以良好願望假設事情必然會水到渠成。

而事實上,香港雖然奉行「一國兩制」,特區政府需負起本港抗疫的「主體責任」,但整個路線圖就不能夠只按照香港這一邊而制定,繼而忽略了內地和香港在抗疫措施上的接軌問題。目前政府「暫緩」了全民強檢的計劃,並形容有關措施已是不適合香港現時的疫情發展,但沒有這一步又真的可以恢復中港兩地的往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