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創造價值 製造業應獲重視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因為中國政府積極推出平台經濟監管政策,不少中國科技企業過去一年陷入經營困難。隨着ATMXJ(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小米及京東)在過去一周陸續公布2021年的業績,市場正密切留意監管政策對科技企業的盈利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如所料,這些企業的業績大多不太理想,大部分出現盈利倒退或增速放緩,唯有小米一支獨秀實現收入和盈利高速增長。近年ATMXJ這幾間主要科技企業的不同發展,反映了內地經濟政策漸漸向具有實體製造能力的企業傾斜,平台經濟體不能再依賴老方法實現高速增長,必須思考如何轉型。

ATMXJ小米一支獨秀

美團的核心餐飲外送服務受到反壟斷、勞工待遇、對餐廳下調手續費等多項監管措施所影響,是ATMXJ中表現最差的。按最新公布的業績反映,美團去年的營收雖然大增56%,但其非公認會計準則的EBITDA(除稅前盈利)轉盈為虧,由賺47.3億人民幣(下同)大跌至虧損96.9億,下跌144.2億元,足足是去年盈利的三倍。

其次,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及京東則出現了盈利倒退。京東2021年的收入雖然同比增加了27.6%,但成本增加快速,毛利下降,非公認會計準則的EBITDA只有18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9.7%。阿里巴巴的情況更差,2021年收入增長放緩至10%,非公認會計準則的EBITDA則下降27%至448億元。可見,去年中央推出反壟斷政策對此兩個龍頭電商有明顯的影響。

騰訊雖相對較不受反壟斷影響,但在遊戲未成年防沉迷政策等影響下,其經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最新公布的業績顯示騰訊2021年收入只增長了16%,非公認會計準則盈利只增長1%,雖然未至於像阿里及京東一樣出現倒退,但也是騰訊上市以來增速最慢的一年。

小米在「ATMXJ」中顯得一支獨秀,2021年收入增長33.5%,在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增速遠快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情況下仍然成功推升毛利率,最終全年非公認會計準則盈利大幅增長69.5%,成功維持高增長。

小米2021年的盈利增長高速,在經濟困境中成功突圍。

小米成功的啟示

小米相對的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啟示。首先,小米本身就處於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向來不依靠壟斷去維持盈利。小米的主要業務為製造手機,但行內競爭巨大,不單要面對如OPPO、VIVO、榮耀等國內競爭者,也要面對在蘋果這雄霸全球手機市場的巨頭。在高競爭環境下成長的小米不單沒有受到反壟斷影響,而且也證明了競爭可以催逼企業為求生存不斷自我提升。反觀,幾大平台經濟體過去養成了對壟斷的依賴,反而未能在創新和經營方面精益求精,一旦政策打破了其壟斷的優勢,便馬上陷入困難。雖然近來中央顧及市場反應似乎放鬆了反壟斷政策的推行,不過這最多意味政策將按步就班不推行得太急,並不代表會走回頭路,幾大平台經濟如果希望繼續維持增長,便得不斷創新和改善經營。

另一方面,小米的成功亦反映了中央政策傾向於實體製造業多於互聯網企業。內地政策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加大,但看重代表實體經濟的製造業發展。內地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旨在提升製造業往高端發展,這更被廣泛認為是美國於2018年對中國展開貿易戰的其中一個原因。雖然因為中美磨擦令「中國製造2025」這個用詞近年較少出現,不過中國的發展方向並未有改變。

本年初,內地公布的《關於促進製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產業升級、維護製造業的產業鏈完整等。同為科技公司,但小米是「ATMXJ」中唯一一家企業的主要業務為製造業。包括小米去年公布準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在內,近年小米也漸漸從當初自我定義為互聯網企業轉為「智能製造」、「高端製造」企業。小米的成功也反映了中國始終視製造業為「國之根本」的態度。

近年,發展大灣區漸漸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香港既要抓緊內地經濟合作的機會,就更應該讀懂這背後的啟示,努力發展以創新、精益求精為本位的經體產業鏈,令香港能更好地與內地經濟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