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概股回流潮 香港政府未準備好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上月,美國證監會(SEC)公開了一份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預定除牌名單,引起市場擔憂中概股面臨集體被除牌的危機。中國政府隨即指雙方正就審計問題進行溝通,上周末更提出修改監管規定準備在審計問題上讓步,向市場傳達有可能避免除牌的訊號。不過,相關問題仍存在眾多變數,對於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儘快回香港進行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仍是避免退市風險的重要一步。

這次中概股的退市風險源自202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該法規定如果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連續三年無法向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提交審計底稿的話,將會被強制除牌。以該法從2021年生效起計,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最快將在2024年初公布完2023年全年業績後面臨退市風險。

美國證監會(SEC)將百濟神州等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列入《外國公司問責法》退市風險名單,中概股遭遇重挫。

回港上市管理退市風險

中國政府上月強調正就審計問題與美積極溝通,而且日前中證監也提出了修改海外上市企業的監管規例的草案,被認為有意在向美提供審計底稿上作讓步,包括不再規定審計檢查應以中國監管機構為主進行,或者要依賴中國監管機構的檢查結果。不過,美國當局對於成果卻不太樂觀,PCAOB上月底的公開聲明中稱即使是敏感行業「完全獲取審計文件」也是「不容談判」,中國企業的讓步是否足夠仍是疑問。

不管如何,一方面審計問題尚未知結果,另一方面隨着中美博弈的趨勢日益明顯,美國積極利用其在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干擾中國發展,未來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再提其他要求亦非不可能,屆時又可能再產生新的退市危機。因此對於那些只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回港進行第二上市或第二主要上市實在是防範風險的「打底」工夫。至少萬一被美國強制除牌時,仍不至於完全退市。

港交所制度透明,是吸引中概股的其中一個原因。(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香港應做好規劃

香港政府過去一直稱已為迎接中概股回流做好準備,今年2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亦提到政府已準備好吸納優質中概股公司在港上市。不過立法會議員林智遠問及政府對中概股回流具體有何準備及有否時間表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本周三(6日)的書面答覆中只提及到政府已在本港的上市規則上做好了準備,似乎未有與內地部門和這些在美上市的企業主動連絡,亦未能提及具體的時間表。

一般情況下,企業是否來香港上市又或者什麼時候上市,都是商業決定。但當下退市風險日增,情況不能同日而語。如果中概股真的因為退市風險而一窩蜂地回港上市,那資金流動性未必能應付這麼多企業在短期內集體回港上市集資。雖然政府回覆中提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佔市值七成的19間企業已完成回港上市,不過根據估計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市值在3月25日仍高達1.19萬億美元,亦即未回港上市的中概股市值仍高達3,600億美元,並非能簡單消化的項目。

政府有必要做好回流上市的時間表管理。即使具體的時間表不便向公眾公開,但港交所、證監會、政府各方應該積極連絡這些中概企業,又或者通過與內地部門溝通,盡早了解它們回流的意願及盡早做好溝通安排,以及了解它們是否有何難處。否則隨着距離2024年初愈來愈近,發生不可預期的問題,例如擠迫上市的機會便愈大,不能總是等到問題發生後才想辦法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