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貨幣政策的分合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近來公布的數據反映美國經已陷入嚴重滯脹。一方面第一季GDP出現按季負增長,另一方面通脹率維持於高水平。美國各政策部門都著手應對經濟問題,惟其政出多門的問題卻相當明顯。各個權力機關互相制衡的理念雖然高尚,但在現實執行上卻很易令政策制定淪為政治角力的格鬥場。

鮑威爾承認通脹上漲的速度和持續的時間超出了此前的預期。(Getty Images)

權力制衡下的政出多門

白宮在制定經濟政策上有很大的權力,例如總統有權制定關稅政策,也可以發動經濟制裁。但白宮亦有相當多的制肘,例如一旦涉及預算時,便必須得到國會同意。另一方面,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的聯儲局,則擁有獨立於白宮與國會的地位。在制度設計上,三者可以相互制衡,避免一方權力過大。然而在政治分歧愈來愈大的美國,這種設計卻愈發有可能演變成政出多門的混亂情況。

以聯儲局為例,其兩大目標是最大可能保持就業水平以及控制通脹水平。惟就業與通脹都並非只受貨幣政策所影響,很大程度上亦受到白宮及國會的其他政策所影響。當下聯儲局正疲於應對美國的高通脹問題,但白宮的政策卻反其道而行,例如它在貿易戰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尚未解除,以及對俄羅斯的大量經濟制裁皆在推高通脹水平並加深聯儲局平抑物價的難度。

據傳貿易代表戴琪反對撤銷對中國加徵的關稅。(AP)

白宮在這些問題上長期受到政治糾紛所影響,使經濟政策的制定漸漸演變成一種政治意識形之爭。最近的中國關稅問題便反映了這個情況。隨着貿易戰時對中國貨加徵的關稅不少都即將到期,拜登政府得盡快決定是否維持關稅。部分官員如財長耶倫等對減免部分關稅持開放態度,認為有助控制通脹水平。但另一方面,貿易代表戴琪等貿易鷹派卻又希望保持關稅作為改變中國貿易行為的工具。

宏觀而言,過去數年對中國加徵關稅都無法改變中國,足以證明關稅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刻減低關稅以壓低通脹顯然更合符美國整體利益。但貿易代表考慮的只是貿易問題,並不負責解決高通脹,因此自然不希望撤銷關稅。這反映了幾個決策部門因為利益立場不同,在政治上互相拉扯,令美國無法找出最合適的經濟的政策。

政策須有方向互相協調

美國當下的情況說明互相制衡如果處理不當,便有可能成為施政決策的負擔。香港在去年改變選舉制度後,已掃除了一直以來立法會與行政機關不協調的問題。而且,香港的經濟政策和政治都沒有美國這般複雜。在權力分配上,金管局雖有一定獨立性,不過仍直接向財政司負責,而且財政司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目標及貨幣體制,保留了絕大部分的權力。香港是行政主導,財政司和政府核心決策機關因此有很大的決策空間。

香港既有此得天獨厚的優勢,便應該好好利用。政府不應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經濟民生問題左縫右補,更應協調好各個政策部門,推出大膽和具遠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