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北部都會區|雙城三圈著重互動 濕地保育公園不利融合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疫情下行山成為主要假期活動,政府下半年會啟動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的法定程序,令港人邊境郊遊地圖上又多了一個選擇。同時,環境局年內會就北部都會區3個濕地保育公園展開顧問研究,按初步規劃,這一大遍沿邊境設立的1,220公頃區域,將橫跨未來經濟新引擎「新田科技城」核心地帶。

這些規劃安排,意味即使20年後,深港兩邊最緊密銜接的落馬洲/福田一帶,可能仍然只有深圳一邊繁華先進、燈火通明。新一屆政府推進北都區大計時前應深思,在兩地融合的大前提及發展與保育平衡上,這是否一個合適的規劃方案呢?另在香港嚴重缺地建屋下,郊野/濕地公園面積的調控又應該如何取捨?

來稿作者:簡永哲

環保是世界大勢,保育濕地、過更綠色的生活,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在眾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中,香港約有4成土地為郊野公園,總面積佔地約43,467公頃,這個比例實在絕無僅有。近年有聲音要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但政府一直未有具體行動,數年前更正式提出新增面積達500公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政府此舉,算是穩住不想削減郊野公園面積一方的聲音。

房屋缺地保育貴精

不過香港的現實是,長遠缺地高達3,000公頃,當保育盡力做好做夠了,討論發展規劃時,就必須實事求事。本港未來如要再增加多個濕地保育公園,甚至如北都區發展策略中提出,有一半新田科技城面積屬保育地帶(約550公頃),筆者認為實在過多,亦與開發理念相違背。需知政府去年下定決心提出發展北都區,是為了徹底解決房屋供應不足這老大難問題,同時啟動以創科為主的深港融合「雙城三圈」規劃,為未來經濟開創前路。這個包括北區及元朗區的發展遠景,其中一個重點是收回大量私人魚塘及濕地,重新作出合適並符合大局的規劃。

可是,發展策略提出設立3個濕地保育公園,包括近西面米埔自然護理區左下方的「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400公頃)」、東北面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右方的「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300公頃)」及現時落馬洲站下方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520公頃)」,以構成一個橫跨整個新界邊境的濕地及海岸生態保育系統,總面積約2,000公頃。這樣的規劃鋪排,相比「新田科技城」僅約550公頃的創科基建及房屋用地,難免令人質疑,建設濕地公園及海岸生態保育好像才是北都區的「主菜」。

地理隔阻人流互動

如果大費周章及用巨額公帑收回邊境魚塘及濕地後,變成「官方規劃濕地公園」,筆者相信這不是一個都會區應有的布局,亦不符合「雙城三圈」構想。「雙城三圈」正中間的「港深緊密互動圈」以落馬洲/新田為核心,顧名思義,就是想藉着未來一地兩檢新口岸,緊密連接兩城繁華地區,產生巨大協同效應,如果地理環境上「隔著」一大遍濕地保育公園,兩地人員未必能以最便利方式穿梭,這個圈的緊密互動必將大打折扣。

后海灣和米埔的紅樹林、濕地和魚塘,是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亞洲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地之一,當然值得保留,但在香港土地房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濕地保育應是貴精不貴多,最有效方法並非劃出越多面積作為公園就越好,而是將之規劃至盡量貼近拉姆薩爾濕地,令其可作為重點生物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所以筆者對於在北都區核心位置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極有保留;至於「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佔地較少,設立與否對發展影響不大。

所謂過猶不及,郊野/濕地公園面積一直增加,不一定是對香港最好的方向。政府未來必須在發展與保育上取得平衡,好好利用落馬州「近水樓台」的優勢,連繫福田商業區這個金融、創新和科技重鎮,將兩者看成一體來發展,並善用本身已有或將來的鐵路及道路接駁,方可令深圳河兩邊也一樣繁華,成就真正的融合發展大局。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現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雙城三圈著重緊密互動 北都區核心帶設濕地保育公園不利融合」。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