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都賣不好 如何對抗「黃牛」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男團Mirror的演唱會門票星期二(5月31日)公開發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主辦機構早前商議後決定只設網上訂購,每人每次限購最多兩張,並且採用「實名制購票」及「延後取票」方案,期望藉此遏止門票炒賣及高價代購等行為。不過來到售票當日,作為唯一售票途徑的城市售票網仍有發生網絡塞車情況。

民政事務局社交媒體帳戶於今次演唱會門票開售約15分鐘後,發稿稱「署理局長陳積志與康文署署長劉明光今早特別留意首日開售情況,署理局長喜見售票運作大致暢順,訂購秩序井然」。不過他所謂的「運作暢順」、「秩序井然」,明顯是指伺服器沒有因為高流量不勝負荷,一眾用戶可以看到系統顯示「等候登入」頁面,卻不代表他們能夠順利購得門票。許多人在等待中途不時遇上斷開連線情況,即使進入訂購流程亦不一定能完成交易。官員關注焦點與市民實際感受的距離之大,於此可見一斑。

打擊黃牛要善用科技創新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類似活動售票安排在城市售票網其實並非首次出現,去年年底東京奧運國家隊訪港出席「奧運健兒展風采」、「奧運健兒大匯演」等活動,一樣在城市售票網上公開作實名限購,可是開售以後也發生了嚴重網絡塞車。當時購票者看到的「等候登入」頁面與今天大致相若,唯一分別是這次加入了分流去購買其他不同節目的按鍵而已。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半年之前已有同類熱門活動售票經驗,這次演唱會安排卻仍然出現相同一批問題,導致眾多市民無法成功購票。

霍啟剛指實名制賣演唱會門票,未必有助打擊黃牛黨。(霍啟剛Facebook)

近年市民飽受「黃牛」問題困擾,儘管社會各方已經多番指出應該修訂過時法例,政府對此至今尚未作出任何正面回應,僅指城市售票網現有系統可以針對個別活動提供實名限購的安排。但如何應用科技創新打擊「黃牛黨」,以致便利市民購票及主辦方,當局還是未有積極說法。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則說,門票實名制本質上只是把責任轉嫁予活動主辦方,加上負擔查核實名登記的額外開支還可能會趕跑商業贊助商,故其結果反而為表演業界帶來相當的困難。

加強督促外判服務質素

從近年國家隊匯演、Mirror演唱會等節目的售票過程可以看出,實名限購安排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炒賣代購,然而它似乎也無法有效地幫助一般市民正常購票。今次大量市民需要在網上長期購隊等候的現象,多少反映了城市售票網的基本服務質素存在極大改善空間。這個康文署轄下的票務系統過去購票通(香港)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和營運,以往坊間對其不滿之處除了無法有力遏止炒賣行為以外,處理容量低下、退票手續繁雜、統計數據不足等地方一直亦都備受公眾批評。

值得注意的是,現時康文署票務系統似乎正處於服務交接時期,政府於前年10月批出編號LCT5012/19(S)的「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票務系統及營運服務」合約給天津貓眼微影科技有限公司,當時招標文件已經指出前營運商合約會於2021年12月完結。不過,康文署於今年4月卻又批出了另一份編號LCT6015/21(S)的「提供後端電腦售票系統及有關服務」合約予購票通,而城市售票網頁面至今仍稱該系統由購票通提供(provided)及營運(operated)。

政府在2014年上一份合約僅要求售票系統同時容納不少於2,000用戶人次使用網上購票服務,而2020年的新合約則提高為3,000用戶人次,並為熱門活動預留自動上調至高達100,000用戶人次的空間。不管當局日後最終沿用城市售票網抑或採用全新系統,都應該加強督促涉事承辦商,確保其表現能真正滿足市民需求。倘使再三切換承辦商都無法令人滿意,那更應該考慮其他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