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給香港的提醒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跟2017年那時一樣,在特首選舉結束不到一個月,新加坡國務資政張志賢便訪問香港。彼時林鄭月娥曾經透露,她宣布辭去政務司司長時,張志賢便寫了一封信給她。此時張志賢與外長維文再度訪港,先後與梁振英、林鄭月娥及李家超三任特首會面,林鄭亦提到自己任內首次外訪便為新加坡,與新加坡官員建立的友誼她「珍而重之」。

論到新加坡對香港的重視,其實更應該談的是李光耀。1954年4月,那時李光耀連人民行動黨也尚未成立,當時30歲的他首次踏足香港,留港四天。其中一天他去了訂製西裝,早上度尺寸,晚上已經收到成品,全程不用12小時,那種香港效率令他印象深刻,以至1992年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說時仍然重提。

李光耀:暴動期仍貿易增長

李光耀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起便出任總理,1968年又再次訪問香港。那時他出席香港外國記者會的活動,第一句便開宗明義說「新加坡受惠於香港的榜樣」。這個榜樣不只是香港人的那種效率和勤勞,還包括了當時的香港才經歷了長達半年的六七暴動,但香港1967年的對外貿易仍按年增加了多達9%,因而引起了李光耀的注意。此後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李光耀每一年也會到訪香港,深入地認識香港的發展軌跡以及成功之處,即使1990年卸任總理後一段長時間,他仍然如是。

李光耀多年來在香港發表過多次演說,包括1970年獲香港大學頒發榮譽博士時的〈香港和新加坡——雙城記〉、1992年香港大學成立80周年的〈雙城記——20年過後〉和2000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博士時的〈香港艱難的轉型〉等。其中在1997年回歸前一星期,李光耀訪港時直言,「香港是商業之地,不是政治之地。英國治下的香港是商業而非政治的地方。因此,它非常成功」,並引述曾任新加坡總督的香港總督柏立基所言,英國政府也認同因着中國的反對,香港不會像新加坡般走上自治和獨立的道路。他又指出,「香港人是堅實的現實主義者才能留存至今,香港特首必須巧妙地平衡香港的不同利益和壓力,必須贏得中國領導人的信任」。廿五年前的說話,廿五年後更見適用。

法治、接軌國際、中國機遇

雖然李光耀對末代港督彭定康和美國政府的政治化操作多番批評,但他同時並非全然的排外反洋。早在1970年的〈雙城記〉演說中,他已指出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在亞洲地區中跑出,乃因為在英國治下更容易受到西方的影響,推動變革的步伐。在1992年的〈20年過後〉中,他預言回歸後香港對英語教育的重視可能減少,但「那會是錯誤的」,並強調香港要培育年輕一代的英語能力。在他回歸前後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見這位政治家眼中,香港的成功離不開法治制度、與國際接軌的環境以及中國帶來的龐大經濟機遇,並必須發揮與其他中國城市不同的作用。

可惜回歸以來,香港不但迷失於政治爭拗之中,早幾年更因為反修例風波而徹底失去中央政府的信任,連昔日賴以成功的商業城市光環亦日漸褪色。李光耀1999年在港已提及新加坡要維持核心製造業及保持競爭力,但香港的經濟結構卻只知向金融活動、資產炒賣傾斜,以致如今開始出現空心化的跡象。香港與新加坡的經濟經歷了幾十年瑜亮之爭,惟2003年打後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一直落後於獅城,去年香港人均總值38.7萬港元,新加坡卻折合相當於56.5萬港元,差距已擴大至四成多。

林鄭月娥周一(30日)與張志賢會面的同日,召開了他任內最後一次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會議。林鄭在四年前成立顧問團,用意是聚焦香港未來發展和推動創新的策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和增長潛力。周一的會議則討論了「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東盟市場、「一帶一路」倡議的未來路向、「明日大嶼願景」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等。一屆政府即將過去,香港是否已具備發展策略?新一屆政府上場在即,又能否重拾經濟動力,找回香港賴以繁榮的妙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