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鬥而不破 居中艱難平衡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正在訪問亞洲的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初始成員包括美國、日本、澳洲、汶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韓國、泰國及越南,共13個國家。美國牽頭的印太戰略將推動各國在數字經濟、供應鏈彈性、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和勞工保障等方面的標準整合,相信亦會針對中國在區內日益壯大的經濟影響力,從而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新加坡雖然一方面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然而總理李顯龍接受日媒《日經新聞》專訪時同時指出,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無論如何都是利大於弊。李顯龍認為即使亞洲國家都積極地與其他強國或經濟體尋求平衡,但實際上亦應樂見中國的經濟增長,所以新加坡同時亦支持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

圖為2022年3月29日,美國總統拜登(右)與到訪華盛頓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兩人會後在白宮東廳出席聯合記者會。他們之前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面。(Getty)

保持平衡不等同要否定中國

李顯龍一方面指出,亞洲各國愈趨依賴中國貿易,其實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隨着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增長,不論是投資的機會和市場都集中在中國,中國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貿易伙伴亦是順利成章。中國早就成為了日本、新加坡以至多個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新加坡自2013年起的最大貿易伙伴便是中國,亦一直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等。李顯龍甚至認為亞洲各國應該慶幸,中國始終都尋求和區內國家推動合作、追求共榮,而非逕自地把自身的規範強加於其他國家之上。

李顯龍雖然直言當前根本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承受停止與中國貿易的代價,並認為這只會增加與中國之間的磨擦,甚至難以維持地區以至世界的和平關係,但李顯龍並沒有放棄呼籲亞洲國家應有更平衡的外交和貿易關係。他在訪問一再強調,維持外交關係平衡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與歐盟、美國、非洲以至拉丁美洲的接觸。他認為亞洲國家目前應該採取的策略是保持彈性,避免向任何一個國家過於靠攏。

中美雙方就中概股監管已討論了長達二十年,雖然有一定成果並建立了合作框架,但諸多分歧仍然未解。(美聯社)

維持艱難的中間人角色

李顯龍無疑希望避免過於政治化的外交取態,亦沒有通過否定與中國的關係來達至平衡,以追求在中美關係上左右逢源。但在中美角力的大格局之下,新加坡要維持中間人的角色無疑愈來愈難。例如日本有意見反對中國加入CPTPP,以避免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李顯龍去年3月接受BBC訪問時,亦曾承認新加坡很難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選擇,他只希望「時間尚未來臨」。

同樣面對中美角力挑戰的,同樣還有香港。香港與新加坡不同,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並沒有外交自主權,但香港的繁榮成功亦正正在於超級連繫人的角色。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近日赴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亦向傳媒指出近年的地緣政治環境愈趨非常敏感,香港要發揮橋樑的功能變得更為困難。特區政府換屆在即,香港能否再次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不但讓香港在世界變局中突圍而出,甚至令中國和美國能更能鬥而不破,考驗的就是新治港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