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以對得住社會公義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日本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日圓持續走弱,本周已至少兩日創下了多年新低,周四(9日)每百日圓兌港幣一度低至5.83元。隨着日圓走弱,向來以低通脹見稱的日本也終於迎來了「再通脹」,最新公布的4月通脹率為2.5%,13年內首次突破2%的政策目標。

通脹突破2%並非因為日本經濟表現良好,而只是因為匯率走弱以及俄烏衝突等推升能源價格。日本第一季GDP按年減少0.5%,再加上通脹走高,反映日本已初步進入滯脹環境。這時候「除了工資之外什麼都漲」,通脹只會成為民生負擔。主導日本貨幣政策的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近日在共同社演講時聲稱「日本家庭對通脹的容忍度也在變大」,引起輿論譁然,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

黑田冬彥一直是「安倍經濟學」的支持者。(視覺中國)

央行政策最終民眾埋單

通脹高企有很多其他原因所促成,不能全怪責央行,但制定貨幣政策的央行無疑對於通脹水平的影響力很大。就如同美國聯儲局去年堅持「通脹暫時論」而遲遲不願加息一般,日本央行堅持不「收水」也是形成當下通脹走高的根本原因。

黑田東彥在2013年接任央行行長前一直批評央行政策過度保守,令通脹水長期過低,提倡要大膽地推行貨幣寬鬆以刺激日本幾乎停滯二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他的想法與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安倍經濟學」不謀而合,因此受到青睞被任命為央行行長。安倍已經於2020年辭任首相,黑田卻仍然維持貨幣寬鬆及負利率政策。現時各大主要經濟體都開始「收水」收回疫情期所超發的貨幣時,黑田仍然不為所動。

不少地方疫情尚未受控,但全球央行卻已經準備收水。

通脹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通脹一旦太高將顯著影響到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日本4月人均工資在經通脹調整後,按年減1.2%。工資跑得比通脹慢其實相當於變相減薪,顯示了全日本人都正在為政策所埋單,對於收入較低的社會基層而言更是如此。

央行影響力極大

日本的困境也反映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就是央行政策對一般人的生活影響力很大。有時大國央行的政策不只影響到自國的國民,甚至亦對全球帶來不可輕視的改變,央行的權力及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張。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尚奉行金本位。由於彼時貨幣與真實的金銀有互換性,貨幣只是一種單純代幣,貨幣的供應受到金銀等硬貨的影響,因此央行並沒有什麼貨幣政策可言。但自從現代信用貨幣興起後,貨幣與金銀脫勾,央行全面掌握了貨幣供應的決定權。物品與貨幣的兌換比例取決於兩者的各自的供應狀況,央行獨攬貨幣供應決定權即意味着其對所有物品價值的定價幾乎有着壓倒性的影響力,因而又有了「定價之錨」的稱呼。

傳統上,經濟學者只關心於央行政策對於一般貨物的定價的影響。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大幅度貨幣寬鬆後,市場漸漸發覺央行對固定資產的長期定價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現在由市面食品到房地產等固定資產的價格,央行政策的影響幾乎是無處不在。

央行官員因此要明白,他們的決策不只是經濟理論上爭論,他們也不是只按着經濟數據做政策調整的技術官僚。事實上他們已負起了愈來愈多的政治責任,其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廣大人民的生活,其決策必須更加慎重。香港近年亦有討論港元是否應繼續與美元掛勾的問題,此亦將影響很多人的生活,必須要慎重行事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