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當然也要革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一屆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名單出爐,人數維持16人,半數身兼立法會成員,較現屆增加一人,新民黨葉劉淑儀成為非官守成員召集人。李家超任命多名「雙料議員」,或許有意緊扣行政立法關係,以確保政府議案在立法會通過和政黨支持政府立場。但各黨派民生立場差異甚大,過往例子也證明黨派不一定賣政府的帳。在蘊釀政策時,新政府最重要的還是以政策的好處來爭取立法會和民意認同。

在新名單當中,有立法會黨派背景的非官守成員增加一人,即來自政團G19的保險界陳健波。留任的有新民黨葉劉、經民聯林健鋒、自由黨張宇人、鄉議局劉業強和建制派「班長」廖長江,換了人的有民建聯陳克勤和工聯會吳秋北。在黨派成員以外,有八位非官守成員來自各專業界別。

立法會第一大黨民建聯,在新一屆行政會議中僅有1個席位。(資料圖片)

雙料議員佔半 慎防箍票弊端

八位行政會議成員屬於七個建制黨派、這七個黨派在立法會擁有61位立法會議席,佔全體成員逾三分之二,遠超議案半數通過門檻。候任特首李家超挑選這個組合,相信一個重要目的是在制訂新政策時先徵詢政黨代表的意見,再透過政黨代表遊說黨友和市民支持政府,從而在立法會通過議案。

然而,俗稱「箍票」的如意算盤不必然打得響。例如陳健波即使為G19成員,派別的凝聚力是否如政黨般高就值得疑問。在剛通過的強積金取消對沖議案上,該派別有三人投了棄權票。更何況其他議員不少沒有黨派背景或者規模太小,未被新政府吸納入行政會議,但他們意見理應獲同等重視,政府不應倚重箍票來維繫行政立法關係。

反映意見大局為重 成員不能只求己處

葉劉淑儀在回應獲委任行會召集人時,認為行會不需改革,認為行會成員工作是提供意見,而召集人要協助政府解釋問題,但召集人主要亦是諮詢角色,沒有行政或法律權力。然而,經歷過往幾屆政府的風風雨雨,行政會議亦暴露不少弊病,而先後擔任官守和非官守成員的葉劉,更應積極推動行會新氣象。

例如過往行會曾經支持政府為籠絡商界議員的《逃犯條例》修訂方案,倉促剔除部分與商業有關的罪行,此舉無視修例原意又激起民眾反彈,為爭議徒添柴火,最終全社會民怨爆發。2019年行會又曾支持政府的三隧分流議案,但以紅隧東隧加價換取西隧減價不會紓緩擠塞,爛方案自難說服黨派支持。由此可見,行會成員也不能只看自己在立法會的影響力,而要切實就政府提出的議案提出可靠意見。

雖然非官守成員來自政黨、商界、金融界等不同界別,各有利益出發點,但他們作為行會成員向特首提供意見,便須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去年初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只按慣例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維持最低工資時薪37.5元,便無視基層薪金受通脹蠶蝕的苦。本月行會決定把公務員加薪方案交由下屆政府解決,也有集體卸膊之嫌,展示了行會局限的一面。

2017年7月4日,特首林鄭月娥、兩司長與行政會議全體非官守成員合照。(梁鵬威攝)

行會膨脹人數多 議事質素成關注

來屆行會非官守成員雖然不變,但政府架構重組後問責官員人數增加,下屆行政會議人數擴至38人,將較現屆多五人,為歷屆之冠。面對眾多政策,38位成員能否在各個政策盡紓己見,還是淪為走過場?來屆召集人葉劉淑儀早前就曾抱怨行會成員在開會前才收到關於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的交件,亦曾試過政府在宣布措施後才知會行會,難以改變政府措施,亦不應為第五波疫情抗疫不力問責。另一留任的行會成員林正財也希望在政策醞釀早期讓行會參與討論。此等意見令人擔心有時開會淪於形式,來屆政府更應警惕。

人數增加但又要有實質討論,其中一個做法是加強分工,梁振英在2005年任行會召集人時便曾表示「根據大家的專長及興趣」分工。在行會保密制下,我們對於近年的實際運作如何不得而知,但一些簡單的行政程序、會議規範相信有助讓成員更大發揮,盡抒己見。

這五年香港風波不斷,行政會議作為政府最高諮詢機構,肯定也是要檢討和改革的一份子。新一屆行政會議到來,不論官守、非官守,政黨還是非政黨成員也要合力帶領社會走出陰霾,透過改善政策解決社會各種各項深層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