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何以把持日本政治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上周五(8日)在奈良為黨友拉票時被行刺身亡,他所屬的自民黨在緊接的周日(10日)參議院選舉表現大好,贏得壓倒性勝利,尤其是支持憲法第九條修正案的議員更超越修憲門檻的三份之二人數。在參眾兩院中支持修憲的議員都超過三份之二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修憲將被視為「安倍遺願」而得到通過。

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家發動戰爭」,俗稱為「和平憲法」。此法限制了日本參與美國等盟友軍事活動的能力,也被右翼認為是國家主權缺失的一點分。因此如其說修憲是「安倍遺願」,其實不如說是日本右翼整體的夙願。安倍在任相期間其中一個主要政治議程便是推動修正憲法第九條,令日本變回一個「正常國家」。2015年底,日本通過了安保法案,解禁自衛隊的「集體自衛權」,容許其參加海外盟友的戰爭或聯合國維和等活動。不過始終憲法第九條仍然未有修改,右翼一直想再進一步修正憲法條文,在某程度上回復日本的軍事力量,令日本能成為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正常國家。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在日本奈良市街頭遇刺身亡,靈柩11日下午運往東京增上寺,晚上舉行守靈儀式。圖為增上寺一處擺放安倍的遺照,供民眾放置祭品及鮮花等。(香港01國際組圖片)

政治冷感下的右翼

修憲在日本政界是很重要的議題,但社會及平民對修憲的興趣並不高。一方面,老一代普遍因為對二戰或其後窮困日子的記憶,不想再發動戰爭,對修訂「和平憲法」有很大抗拒。而未經歷過戰爭的一代普遍對於政治冷感,修憲對他們是遙不可及的事。日本放送協會今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修憲的民眾只佔35%,不支持者佔19%,不予置評者佔42%。今年的民意受到俄烏戰爭的刺激,支持修憲者達歷史紀錄的高峰,但觀望者仍然是社會多數。

從修憲問題可以看出,日本右翼的政治議題,未必與民眾所關切的議題有關,他們利用了民眾對政治的冷感,借機推動自己的議題。日本的選舉制度主要為單議席制,本來就有利於大黨,而近年日本投票率低下,更令執政自民黨利用少數右翼的支持,便足以維持一黨獨大的局面。以2021年眾議院大選為例,投票率只有55.92%為戰後第三低。而且,自民黨在當中只得到34.66%的票便拿下465個議席中近六成276個議席,但所有在野黨總得票52.96%卻總共只拿下約三成156個議席。

日本右翼何以壯大

日本右翼得以把持政權,很多程度上是因為戰後右翼一改戰前立場,依附於由美國所扶持的政權以及以《美日安保條約》為核心緊握上層支持。包括國粹派、神道派等主流傳統右翼勢力,在戰後一個重要的改變是接受了與美國共事的政治現實。而且,日本右翼將「美日安保」視為日本政治的基本,確保日本成為親美政權,這也令美國樂於與其合作。這些都使得右翼與自民黨形成為密不可分的關係。

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簽訂了《美日安保條約》。

另一方面,與右派抗衡的左派又因為歷史原因而一沉不起。1958年後,由學生群眾主導的日本左翼運動興起,其中一個目標是反對《美日安保條約》。安倍的外祖父便是當時力推「安保」的首相岸信介。但隨着《美日安保條約》於1960年簽訂成為政治現實,而學生運動因過激的暴力以及在警察強攻大學等事件後日漸瓦解。1968年,左派再度興起,日本共產黨中部分激進人士組成了「赤軍」組織,以恐怖活動謀求推翻日本皇室及政府,其在1970年代初於日本國內基本上被警方肅清。由於日本左派與激進活動基本上離不開關係,不為大部分民眾所接受,加上日本在70年代後經濟起飛,民眾更追求穩定發展多於激進主義,這也令日本右翼更容易主導日本政治。

安倍雖已去世,但自民黨與右翼的共生關係仍會繼續。在右翼獨大的情況下,修憲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