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他們質疑的,真的是一國兩制?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二十五年來,經歷過多次的風吹雨打。港人憑著堅定決心和不屈意志,屢次克服面前挑戰。二十五年間,香港人的努力值得眾人肯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的背景下,站在「一國兩制」新歷史起點之上的一刻,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香港回歸廿五周年講話中表明「一國兩制」將長期堅持。承接上文《我們討論的,是哪個香港? 》所帶出的引子,我們有必要就二十五年間「一國兩制」運作的實況和經驗作全面的檢討,破除表象和包袱,真切地透視香港的內核,才可踏上新時代的台階。

來稿作者:文曦浚、歐陽家熹

「一國兩制」的構想

「一國兩制」的概念靈活,流動且現實,在塑造香港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同時,亦受後者影響。據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基本內涵來說,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一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然而, 如果我們不結合現實情況理解此話,並不能準確認識「一國兩制」的最終目標,有機會被含混的概念表象導入思想死胡同——在二十五年間,有相當一部分人亦深深印證此點。因此,我們必須以歷史角度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核,解決當代香港的問題。

背景—表象與真實

香港本屬中國,而大英帝國的殖民及貿易則客觀地塑造了其作為貿易港的地位。在英國人眼中,培植穩定的殖民貿易港口,是一門穩賺無賠的生意,能夠槓杆大量的經濟收益。為了開發香港,包括英國在內的殖民帝國利用晚清到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穩的局勢,一部分華人被吸引移居到香港成為發展香港的核心勞動力,同時移植西方的管治系統到香港,透過包括但不限於設立華民政務司、七日戰爭式的暴力鎮壓等軟硬兼施的手段,建立能被殖民力量控制的的社會運作系統,欲使香港這個「金礦」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目標是以最低的管治成本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一百五十年來,無數志士仁人未曾停止思考如何自救中華大地,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條件。中華民族在過往的一百五十年間,由中華民族整體啓蒙開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到以孫中山先生爲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乃至抗日戰爭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全面覺醒,直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仍在進行實踐。歷經原始資本積纍、工業化、城鎮化和資訊化,無數的思想被實踐、改良,歷經成就與失敗,迭1949年,社會主義的框架基本定性了内地社會組織及生產力關係的基本發展方向。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綱領,中國共產黨透過科學的國際及國内情況認知,以堅實的行動,達成連續有序的階段性目標,旨讓中華人民走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由於起始時間、物質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分別,使內地與香港出現社會構造差異,兩地須採用不同的管治手段,最終產生兩地不同的普羅政治文化(此處為政治文化,而非政治與文化)的差異。在二十世紀早期,直到全球冷戰結束爲止,内地與香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經濟、政治、社會關係,同時確實認識了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流體系的必要,探索如何將兩地的不同轉化為雙方的助力,更好地達到雙方的戰略目標,此是歷史上「一國兩制」的根源。

實踐的根本—善待人民的心

那麼,究竟「兩制」的歷史社會系統差異及帶出的優勢,是否持續執行「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因?不然。反之,我們認爲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堅定支持,是香港最強的後盾,是出於對香港市民的所思所感的掌握而作出的決定。

社會因一群人團結起來構成,而不同人在自感安全的制度下各施其職,盡其所能,方能確保社會穩健運作,群衆安居樂業。而不幸地,殖民起始迭香港主權回歸,慢慢成為「香港社會」的群體的歷史記憶,就是圍繞著對內地的不服與不安,對未來社會制度,工作和財政資產的憂慮。歸根究底,是「香港社會」對國家制度、文化和政治慣例的不了解,對內地人民群眾之於香港的樸素家國情懷的不認知。鄧小平說出「馬照跑,舞照跳」的論調,並帶出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國兩制」的大原則,目的是讓香港市民能夠放下心頭大石,對一國前提下的香港的未來注入信心,作爲本港青年,習近平主席引荀子語「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是對「一國兩制」長期堅持注入信心,承載相當期望。

那麼破除社會間對「一國兩制」的不準確敘說後,「一國兩制」的基本點其實是香港市民的所思所感——對未來香港,能在一國的大前提下繼續大放亮彩的信心。細致地解構、掌握香港個人乃至整體的思潮,並作出真誠,有力,精確的回應,這才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關鍵!

作者文曦浚是明匯智庫政策研究助理,歐陽家熹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碩士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