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不用等《施政報告》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政府於本周一(25日)展開《施政報告》公眾諮詢,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一眾司局官員拍攝宣傳片,又稱會落實選舉承諾,鼓勵各界表達給意見。算一算,10月19日《施政報告》發表當天,大概是新政府上任後百天。

李家超曾稱政府會按政綱承諾,上任百天內就指定工作訂立目標及關鍵績效指標,亦指示司局級官員提交各項有助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的工作建議。在《施政報告》的宣傳片,他與官員捲起衣袖,象徵準備走入社區。

社會問題人人皆知 毋須等諮詢

《施政報告》的諮詢期固然重要,不過現時民眾發表意見渠道較以往多和直接,市民在烽煙節目、社交媒體大發牢騷。官員只要瀏覽新聞網站,不難感受到民生問題俯拾皆是。再者,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先後囑咐政府在經濟、房屋和青年等議題把改革「落到實處」。官員本有足夠材料製訂新政,毋須等待諮詢完成後才有定案。

李家超口號是「我和我們同開新篇」,英文則是「We and Us A New Chapter Together」。(香港01影片截圖)

近年政府也曾在《施政報告》以外時間推出重要改革,並惹來一番爭議。梁振英在擔任特首的五年奉行「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施政方法,各個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在獲政府採納後就向社會公布。當時新擔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也稱惠民措施不會等《施政報告》完成才公布。當時政府搶先公布的措施就有「港人港地」、人人暢道通行、長者生活津貼和取消一簽多行等。

別拘泥行政、立法時間表

到了林鄭月娥2017年擔任特首不久後,率先落實政綱建議,爭取立法會撥款50億元教育新資源,其後在2020年1月推出劃一公眾假期和改善政府外判服務員工待遇等十項民生措施。

有前政府高官批評梁振英時期不按慣常時間表施政的做法,令高層官員難以通盤考慮政策優次,以至打亂政府體系內沿用的年度資源分配制度,破壞財政紀律,庫房容易超支。另一方面,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曾解釋,因為10月是立法會新會期開始,《施政報告》該月發表,可讓立法會知道會期內的施政重點。依循他的思路舉例,議員可以在會期初因應政府新政和立法計劃編排日程或設立委員會。

上述憂慮固然不能輕視,但只要特首和問責團隊、公務員之間有一致的施政理念方針,民生政策能針對根本痼疾,「成熟一項推一項」自然非問題。至於立法會,其亦本就不應再拘泥於會期制度。即使立法會大樓每年需要修補,員工和議員本身需要休息、重整會務,但休會時間大可以縮窄,例如減至兩三星期,避免走漏監督政府施政的機會。事實上,立法會主席亦可應行政長官要求召開緊急會議,而主席亦可在休假期內召開特別會議。

懂應變的政府才是好政府

當下社會變化急促,瞬息萬變,民間政府運作難以再「嘆慢板」。舉個例,酷熱天氣持續逾兩周,並至少到月底,工人和基層難頂長時間戶外工作和屈於劏房。政府除了不斷發指引叫僱主善待員工以及開放社區避暑中心外,還做了什麼東西?似乎就是冷看中暑市民日日上升,然後靜待暑熱過去。政府再等到10月才推新措施就是太遲,可否把一些小休措施和解暑裝備緊急立法並設日落條款,短期內降低戶外工作中暑風險?解決燃眉之急的同時,政府續與勞資雙方共商長遠法例。

總的來說,每年發表的《施政報告》是政府闡述政府施政理念和重點措施的文件,值得保留。但社會每天運作,政府總不能等待報告發表才開展改革,更重要的是團隊在「埋班」時已有共識,在任期內按照特首政綱和中央點出的四項希望行事,令市民生活有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