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簡慧敏|創新深港治理模式 落實習近平四點希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訪港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在「第四個必須」中,習主席強調了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即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而在「第二點希望」中,習主席希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主席的講話代表中央將全力支持香港的發展,亦對香港的優勢給予了有力保障。

毋庸置疑,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香港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為此,香港應抓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主動對接,牢記習主席的指示,積極推動跨境合作和創新,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城市群。

來稿作者:簡慧敏議員

以大灣區視野規劃 不斷增強發展動能

突破思維。借著大灣區機遇,增強發展動能,首先需要從思考定位轉變(mindset change)。「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在規劃時考慮了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開始踏出思維上突破的一步,突破過往以邊境為界的空間限制。冀望新一屆政府視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邊境發展兼顧深港需要。事實上,兩地發展是互為影響的,深圳市政府自從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策略便認真研究其發展策略務求對接和配合。特區政府應主動對接並了解深圳市(尤其是口岸經濟帶)的發展規劃,將治理的思考範圍由香港特區提升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宏觀視野。

找準定位。兩地發展既然互為影響,「北部都會區」的功能定位就非常重要,社會上有人視「北部都會區」為主要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方法過於片面。習主席今年的「七一講話」提到香港創新科技產業迅速興起,並專程視察香港科學園,指出香港可以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與內地城市珠聯璧合,相向而行,前途將不可限量。創科產業發展之外,亦應善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優勢,發展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比如發展香港成爲碳交易中心)和現代服務,使香港的金融、財務會計、法律、綠色ESG等專業服務和人才參與「高端金融業產業區」的建設。立法會今年通過「積極配合《前海方案》,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對接深圳,規劃共建深港口岸經濟帶」兩個議案,議員討論到前海合作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時,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充滿期望。香港立法會顯然認同「北部都會區」是香港形成產業多元的主要平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推動力,特區政府將要就通過議案措辭向立法會提交進度報告,交代各項建議的落實情況。

創新治理。特首李家超對北部都會區比上一屆更為重視,打算自己親自掛帥,統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他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僅涉及土地房屋,更是涉及與內地的對接發展,無論基建、創科產業發展都要與鄰近的深圳及大灣區密切配合,雙方需要緊密的溝通合作。由特首親抓這個項目,必定能提升這個項目的層次,有利於提升與深圳市政府的合作。本人認爲深港口岸經濟帶對接北部都會區將是創新治理模式的示範點。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兩地政府可以探索成立深港領導小組,由兩地領導擔任組長,甚至是「雙主任制」的管理委員會,設聯合調研小組共同研究未來發展的框架,商議深度合作的機制和內容。除了善用深圳特區的立法權,有必要時可兩地共同提請中央立法支持,或參考「橫琴模式」以「先行先試、創新治理」的精神,探索於落馬洲河套區實施制度創新和治理模式創新,例如兩地人員在深港領導小組下組成的法定機構參與管理,改變目前河套「一區兩園」各自管理的不理想狀況,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美好願景。

改善運輸規劃 優化一地兩檢

「北部都會區」擁有七個連接深圳與香港的跨境口岸,連同擴區後的前海合作區,有條件形成一個「深港深度合作帶」。運輸署正進行《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為香港制訂具前瞻性、規劃期至2050 年的運輸策略藍圖。在立法會財委會審議開設職位以帶領研究工作時,議員特別提到未來規劃交通運輸體系,應以促進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人流和物流這個結果為目標,例如研究推動與深圳之間的鐵路聯繫,希望做到港深聯通,配合發展需要,便利人才跨境流動。

為推動互聯互通,需要兩地政府優化「一地兩檢」模式,盡快按發展優次在各個跨境口岸達到「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並進一步簡化人才跨境流動手續及促進跨境物流效率。隨著深港皇崗口岸重建,未來新皇崗口岸預計於2023年年底完成,將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全新口岸綜合體。新口岸與城市打通,集商業、文化、生活為一體,可以實現跨境高效互通。落成後,旅客可在同一大樓「一地兩檢」,通關時間大大縮短,方便惠民。未來,兩地政府亦可以參考新皇崗口岸經驗,加快福田/落馬洲、羅湖、文錦渡、蓮塘/香園圍四個口岸的「一地兩檢」進程,釋放深港邊境地帶的土地資源,加快深港口岸經濟帶的建設和產業發展。

實施「一地兩檢」而釋放的原有口岸用地,可考慮建設大型的跨境購物、娛樂和消費中心,尤其是以港貨爲主的商城和超大型日用品超市,也可以建設展銷場地舉辦大型活動,不僅可以滿足附近居民的消費需要,亦可以解決水貨客問題。

促進要素流通 推動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作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由2019年公布至今已經三年,特區政府對大灣區建設的頂層領導機制仍未完善,對於推進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仍要努力。其中人才流動是灣區發展的重要要素,疫情雖為人員流動帶來影響,但制度建設的工作可以及早準備。

香港的專業服務向來以其高質高效而享譽全球,極具競爭力。香港具有一流的世界級專業服務人才,如何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擴大市場實現雙贏,吸引更多內地及國際專才來港,關鍵在於推動專業資格互認。自2003年中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來,內地逐步開放不同專業領域予港人港企在内地工作及運營,透過降低門檻及資格互認,讓香港專業人才可以在前海先行執業,包括會計、稅務、建築、醫療、律師、旅遊等不同領域。

隨著香港與大灣區各城市的交流愈發頻繁,融合愈加深入,許多行業受惠於大灣區的龐大市場,人才需求缺口亦有所增加,卻因機制對接、規則銜接的問題,令專業人士在大灣區的發展受制於資格認證,使其對前往大灣區發展缺乏興趣。因此,未來的關鍵需要兩地政府盡快完善、簡化互認程式和制度差異,比如稅收,解決專業人士前往大灣區執業的實際問題,才能擴大市場,實現雙贏,助力香港成為區域專業服務中心。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多元開放的環境吸引了許多外來人才,為香港發展注入動力。這正是習主席在第四個必須中所提到的優勢之一,並且主席在第二點希望中亦提到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吸引滿懷夢想的創業者來此施展抱負。為吸引人才,提升人才競爭力,當大灣區內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逐漸完善後,香港亦可以逐步對內地不同專業資格行業開放市場,透過簡化互認程序以吸引內地專才來港。同時除了面向灣區之外,亦可以逐步研究將簡化資格互認的標準及措施推廣至其他地區,提升本港人才競爭力。

習主席明確表示「一國兩制」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香港社會各界要深刻領會及落實主席所説四個必須,並做到四點希望,才能推動香港不斷發展,創造更大的輝煌!

作者簡慧敏是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和中國銀行(香港)總法律顧問。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