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欖復辦、疫後復常 體育「五化」要多局聯手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周二(16日)參觀香港體育學院,視察訓練設施,與教練和精英運動員交流,了解健兒體育和學業雙軌發展的情況,並重申政府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加強香港體育的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觀乎現在精英化漸入佳境、政府亦將復辦多項國際大賽,致力重推盛事化之時,相比之下,其餘「三化」仍要急起直追。

政府提出的運動「五化」可謂環環相扣。運動普及提升全民健康,亦有助社會提拔運動精英。運動精英需要長年培訓和參賽提升技術,當中需要大量專業技術和運動醫學和場地行政人才,專業化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除了政府,還要學界和商界支持,而商界透過產業化出售商品服務、經營球會等謀利。整個產業成熟,運動風氣盛行,定可吸引更多人參與運動,他們亦更願意把運動視為青年以至終身事業。

新冠疫情令市民更注意健康,驅使更多市民運動,但觀乎近期調查,市民參與運動程度仍未算是熱熾。香港青年協會旗下組織在去年10月訪問500多名市民,結果發現近三成在之前半年完全沒有做運動,逾四成表示每周最少做一次。另外,中文大學在前年一項對象達5,300名學生的調查指出,有兩成多的高小及初中學生完全沒有參與運動,比率是國際水平的五倍多。

獲浸大取錄的六名香港精英運動員。(香港浸會大學)

善用科技、地區資源推廣運動

市民疏於運動原因眾多,例如在個人層面,長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令運動時間缺乏;在資源層面,康體設施數目低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市民不夠地方進行集體運動,更助長炒場行為,本來廉價的球類活動也變得不廉價,而且難以培養定時運動的習慣。

政府要落實運動普及化,最基本是要讓市民容易做運動並成為生活一部分。這看似老生常談,但隨着電子科技發達,政府多了板斧鼓勵民眾,例如過往的「日日運動半個鐘」目標流於口號式,但若市民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把步行記錄下來,政府按成績給予獎賞,市民運動誘因相信會更大,猶如綠在區區的積分換領獎品計劃般。當他們培養習慣和鍛鍊身體後,會更願意接觸其他運動。

在場地方面,政府推出了《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但新冠疫情和部分學校擔憂借場衍生的意外和維修問題令參加的學校數目未如理想。若然政府能承擔保險或補助部分維修費用等,有助學校放下疑慮。另外,諸如攀岩、躲避盤等新興運動項目佔用場地面積較小,適合香港發展。

政府自2002年訂下香港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政策方針,但多年來都是以「精英化」和「盛事化」主導整個政策。(李澤彤攝)

「五化」要有目標 產業化放眼大灣區

產業化和專業化同樣是本地運動發展的缺失。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日前表示會進一步研究體育向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培訓更多專業教練,但局方要做的事還有更多。

誠然,香港的運動產業要追上歐美的規模仍是天方夜談,但絕對有空間走出香港特色的產業化道路,例如政府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以至鄰近國家地區洽商合辦聯賽。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區內城市「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加上2025年粵港澳將承辦全運會,這正是港府聯繫區域運動產業的機會。有了政府牽頭,商家就可順勢在區內億計人口尋找商機,尤其是運動商品、媒體轉播權、運動旅遊。

香港運動發展沉寂多年,終於摸索出「五化」道路,下一步要問的是,「五化」去到多少才算達標?設定目標的好處,是政府就可聯同商界計算投入多少資源,日後亦能評估成效,一如其他部門為工作設績效目標般。在精英化方面,香港體育學院對精英運動員設有成績目標,但在產業化方面呢?近日公布2020年香港全部體育及相關活動佔本地GDP的1.9%,比疫情的2019年收縮一成多, 政府會否有計劃在何時回到以至超越疫情前的水平?至於普及化、盛事化、專業化又有否目標?回答問題的政策局除了是民體旅局外,還有相關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