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區域賽事促進運動盛事化、產業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隊在東京奧運報捷,特首林鄭月娥周二(10日)提出幾項支援體育措施,包括推進運動產業化,要求民政事務局與商界和體育界共同探討運動產業的發展及人力需求。運動產業化有助盛事化,給運動員成就事業和曝光的機會,也可引入商界資源。要建立運動產業鏈,政府應籌辦各項運動區域聯賽,從而帶動一系列周邊服務和產品行銷。

成熟的運動產業,能夠憑充裕的資金和人才支援該項運動,同時與其他產業緊密聯繫,例如媒體、服裝設備、場地管理、專業服務、運動醫學、旅遊等,更能令運動員在競賽生涯後延續事業。

產業化要細水長流

香港的整體運動產業卻難言成熟。香港營辦個別運動項目可算世界知名,例如疫情前每年舉辦的香港馬拉松和七人欖球賽均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參賽,長期有商界贊助。欖球總會的調查指出,2017年賽事吸引大約2萬旅客到訪,每人在本地消費達1.9萬元。以單次活動來說,盛事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甚高。

然而,運動產業不能單靠一兩項年度盛事支撐,而要講求細水長流,百花齊放,偏偏本地聯賽——不論涉及大眾還是小眾運動——好一段時間不受大眾注目。當不受注目,就難以持續吸引投資、贊助以及青年人才,形成惡性循環,產業化、盛事化難以成事。

政府自2002年訂下香港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政策方針,但多年來都是以「精英化」和「盛事化」主導整個政策。(李澤彤攝)

藉大灣區、體育園設立聯賽

要破局,籌辦區域聯賽是可行出路。運動員在每場聯賽比賽累積技術和經驗,又可以區域內不同地方作賽,與各方好手切磋交流,兼且壯大觀眾群。對香港而言,在眾多區域當中,大灣區是理想試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各方「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

幾年前香港足總揚言籌辦大灣區足球聯賽,但近月表示不能「一廂情願」,「要看其他城市意願和涉及廣東省體育政策」,當前未是探討時間。疫情未定可能是障礙之一,但疫情總會有日消退,而內地不乏社會賢達投資球會提拔優秀球員,熱情的球迷更多的是,是足球發展的長期後盾。當球員球迷不再局限一地,比賽帶來的商機就有望擴大,例如產品代言後的銷量可以遍及大灣區人口。廣東近年冒起的廣州恆大(現稱「廣州隊」)是八次中超聯賽冠軍、兩次亞冠盃冠軍,足見足球實力。實際地看,區內作賽也可減少舟車勞頓。由此可見,港府應拉攏足總,積極與粵方洽談建立聯賽,助球壇重拾朝氣。

啟德體育園預計於2023年落成。(資料圖片/政府新聞網圖片)

除了足球之外,其他運動也有條件舉辦區域聯賽,對象也不限於大灣區,正如現時香港已有籃球隊打東南亞的聯賽。以往香港缺乏場地,港將要出外作賽,但啟德體育園2023年落成啟用後,政府可以舉辦更多運動項目本地分站賽事,如排名賽和計分賽。此舉一是有利港將在主場爭取晉身亞運、奧運資格,二是向外展示香港有能力舉辦大賽。過往廣州曾舉辦亞運,香港曾舉辦東亞運,世界盃場地單車賽等,具有一定舉辦大賽往績,長遠可以與大灣區城市共同申辦亞運、奧運等世界盛事。

英超、美國職籃等聯賽搞得有聲有色,除了因為球會吸納頂尖球員,更因為圍繞比賽的龐大商機。香港和鄰近城市舉辦聯賽,縱然難以跟英美般媲美,但亦可憑着人口、地利等優勢,發展區域聯賽。當然,與其他城市商討賽制、本地與外援球員比例、以至吸引企業贊助賽事和個別隊伍,不是一時三刻能完成,但既然政府矢言壯大運動產業,就要事不避難,為本地運動員爭取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