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便利學生過境 不如解決免檢通關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星期二(8月23日)舉行記者會,宣布一系列協助本港學生入境內地的便利措施,包括由將香港學生納入粵、港陸路口岸「人文關懷通道」名額、增加來往香港及內地城市的載客航班,以及與澳門商討讓香港學生經當地隔離後轉赴其他大陸省市,而國家教育部亦會協調安排院校保留遲入學者的資格及進行網上授課。

今次措施出台時期,十分接近甚至已經晚於部分內地院校開學日期。除此之外,蔡若蓮特別提醒說:「由於急事急辦,通知期會非常短促,因此同學應作出隨時起行的準備」,而且受影響學生需要在星期五(8月26日)或之前完成填寫電子表格申請,亦即只有大約三日可以準備,當中還要上載學生身份證明文件,不得不說整件事情非常急促。

蔡若蓮宣布,需要到內地高等院校升學的香港學生,可在8月26日之前填妥表格,當局會盡快通知特別安排,協助返回內地。(盧翊銘攝)

理當早作準備應付突然需求

其實早在上個月中,就有本地政黨關注入境配額限制會影響學生如期前赴內地註冊學位或繼續學習,並提出多項建議。雖然港府今日的做法不少與之相同,可是當中個別訴求港府似乎至今仍未做到,譬如民建聯教育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郭玲麗當時就指出政府需要先行掌握等等從香港赴內地就學的人數,然而官員近日發言反映他們好像尚無最新詳細數字。

讓香港學生前赴內地的安排,固然並無特區政府能夠單方面決定的事情;再者隨着同期本港疫情升溫,港方在跟內地部門的協調過程裏遇上阻力,使得措施趕急落實,自是無可厚非之事。但若港府官員起初做好準備,沒有假定疫情將回穩或擴散不大,並且提早聯絡內地部門展開商討,相信結果也會比較今日為好。

未來數月疫情走向如何,包括一眾專家在內已經無人能說得準,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及至學校放寒假或實習時期前後,同類過關需求必然會再大量出現。港府切忌到那時又先怠慢坐等社會或政黨發聲,反而應該善用今次經驗,「超前部署」籌辦學生返往大陸、香港兩地事宜,避免再度發生大量學生要匆忙申請政府協助的情況。

7月8日內地每日通關名額增至2000人,深圳灣口岸有大批市民排隊等候。

臨時措施無法取代恆常安排

另一方面,這次學生納入「人文關懷通道」涵蓋範圍的安排並非恆常化措施,長遠來看當局還是得處理各種有礙市民暢順「通關」的問題。像是民建聯原先拋出的「逆向隔離」方案,其用意之一便是希望解決學生前赴內地院校入學的困難,並且透過容許本地「健康驛站」隔離免卻他們高昂的交通與酒店費用負擔。

最能證明克服制度困難比作出臨時安排重要的事例,要數早前本地組織安排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金巴)送港生前去台山,當中有人竟然在到埗後因為檢測CT值不符內地標準慘遭遣送返港。剛好近日又有消息指港府與內地商討「逆向隔離」方案期間,對方表示憂慮香港整套防疫制度與其有別,其中一個關注項目正正就是兩地確診標準不同。

為了達致從根本上便利陸、港往來,港府官員需要用實際行動向內地展示「逆向隔離」可行,例如堵塞早前檢疫酒店的士接街客所顯示出來的閉環漏洞、安排合規格的隔離設途充當本地「健康驛站」等。對於實名購票仍抑止不了的「黃牛」炒賣問題,當局也有必要聯絡涉事的交通工具或酒店營運機構,看看能否進一步採取限制重複預訂或實名註冊帳戶之類做法,務求減低市民不合理的過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