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重構「心臟地帶」 國際秩序非西方說了算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三(7日)在遠東城市海參崴主持2022年東方經濟論壇,批評西方國家明目張膽地將行為模式強加於其他國家,以令他們服從西方意志。他表示西方以制裁來孤立俄羅斯的企圖必然失敗,反之亞洲則正在崛起並得到未來。

中國派出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參加這次會議,是2020年初爆發新冠疫情以後首名政治局常委外訪,也是俄烏戰爭爆發後首位訪俄的中國領導人,規格非常高。栗戰書強調中俄合作的重要性,並與普京會面詳談。根據俄國駐華大使所述,普京將於下周四至五(15及16日)於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中,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若然屬實,這將是習近平在疫情後首次外訪,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普京:圖為2022年9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羅斯遠東城市海參崴出席2022年東方經濟論壇。(AP)

俄羅斯轉向亞洲

自俄烏戰爭以來,俄羅斯與西方正在經濟上脫勾,因此俄羅斯轉向亞洲市場是幾乎肯定的發展。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前所未有,近日還公布了對俄羅斯石油的限價政策。這些政策表面強硬,但起不了重要作用。北溪管道已完全停止,普京在東方經濟論壇亦公開表示,歐洲能源市場對俄羅斯已不再優先。在會議之外,中俄近日更簽訂新的能源合同,天然氣交易將以人民幣及盧布各半的比例結算,以取代原來的歐元。對於俄羅斯,亞洲足以完全取代歐洲市場,限價令因而不需理會。

從中俄各自的表態可以預期,中國雖然不會直接對俄羅斯進行軍事支持,並會在烏克蘭問題保持中立,但兩國的合作將會愈來愈大。在能源之外,中俄在非美元結算、產業鏈重組、被西方封鎖的技術等問題上的合作空間都會很大。而將中俄合作串連起來的,正是共同對來自西方壓迫的不滿。

北溪1號停止供氣標誌着俄羅斯能源市場不再視歐洲為重點。(AP)

中亞地緣政治格局必然改變

中俄的緊密經濟合作更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地緣局勢。英國上世紀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曾經提出心臟地帶理論,視歐亞大陸中央為世界中心,稱之為「心臟地帶」(Heartland)。他認為只要能有效控制心臟地帶,便形成巨大「陸權」勢力,足以將英、美等「海權」貿易大國排陸於外圍。

由於心臟地帶過於龐大,過去未曾有國家能順利控制整個地區,蘇聯曾經以武力接近控制此地區,但中蘇交惡、阿富汗戰爭都令蘇聯未能獨霸心臟地帶。中俄作為歐亞大國,分別控制了心臟地帶的兩側:遠東海岸及東歐,假如合作不斷提高,心臟地帶就可以有效地發展,而整個中亞都會成為中俄地緣政治的影響範圍。

上合組織將於9月15及16日於烏茲別克舉行領導人峰會。(國防部網)

已規劃25年的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鐵路,俄羅斯過去認為將加大中亞幾個前蘇聯成員國與中國的關係,並不樂意見到。但5月底俄羅斯已一改以往立場,不再反對,反映其重新將國家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同意與中國達成彼此發展中亞的共識。下周上合組織選在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舉行峰會,亦反映了中國重視與俄羅斯在中亞的合作發展機會。更何況上海合作組織本身就是典型的「陸權」合作組織,成員國主要是歐亞心臟地帶的國家。

中俄元首在中亞會面,很可能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日前逝世的戈爾巴喬夫所象徵的後冷戰美國時代已成過去,中俄合作正在引發地緣政治巨變。而亞洲之所以合作對抗西方,根本原因又恰恰是西方政客自視過高,自以為可以壓迫中俄兩個大國。其實基辛格和米爾斯海默等西方戰略學者早已指出,壓迫俄羅斯將令它更投向中國。中俄聯手並不是基於相似的文化或價值觀,而是同樣對西方壓迫不滿。國際秩序要行穩致遠,國際社會要長遠繁榮,西方始終要擺脫其自以為說了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