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選拔香港人 融入大局要有條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周日(2日)宣布,正在準備啟動的國家第四批預備太空人選拔工作將會有兩個名額的航天載荷專家開放予港澳地區參加。合符選拔條件的香港人可參加港澳地區的選拔,出線者會再與其他全國候選人一起角逐這兩個名額。

中國太空航天業近年發展迅速,即使遭美國為首的西方技術封鎖,仍能獨力研發並突破多個太空航天技術和應用難關,包括中國獨自營運的衛星定位系統「北斗」、中國獨家空間站「天宮」、以及可重用航天器及發射器等。香港人可以參與到國家航天計劃中成為航天員不單是港人的榮譽,更可以體現到香港與中國同屬「一國」的緊密關係。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說,國家在港選拔載荷專家標誌着國家對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也為港人提供更好識認國家的教育機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宣傳海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香港參與國家航天事業

其實,香港人可以參加國家航天員選拔至少從2008年12月神舟七號航天員訪港時已經開始討論,到十幾年後的今日才得以實現,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香港在航天駕駛和科技上有着先天不足。職業太空人因為需要有相當的航天駕駛技術以及應變能力,大部分都是從有豐富飛行經驗的軍人中選取。美蘇冷戰時間的航天競賽中,像蘇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航天員加加林,以及美國著名的登月第一人岩士唐都是軍隊飛行員出身。現時國家曾經或正在參與載人太空任務的航天員亦全部都有空軍飛行背景。

多名航天員參與拍攝宣傳片:

+13

香港本身沒有軍隊,也幾乎沒有參軍的途徑,就連民航機師的培訓亦主要在外地進行,欠缺可以培訓職業航天員的環境,令香港難以孕育出適合當航天員的人才。國家航天計劃的早期,包括載人至太空,以至建設空間站等主要都以航天任務為主,選拔航天員自然比較偏重於飛行經驗等。然而,隨着航天事業的發展,即使香港並沒有相關技術,也有機會參與太空計劃。自從空間站建成之後,太空任務變得更多元,一些操作、物流、科研工作都並非以飛行技術為主,亦不一定要由職業的航天員擔任。在這情況下,香港人有更大可能躋身到航天員行列當中。這次開放予港澳人士參加選拔的載荷專家,主要負責管理人員、設備、燃料等負載的管理以及應用,並無需要一定是飛行專業,因此據政府網頁的資訊亦顯示,參加選拔者的要求只需要具有生物學、醫學、物理學、機械工程等科學科目的博士學位便可。

發展航天科技掌握未來

將來國家載人太空任務愈來愈多元,包括載人登月,甚至火星計劃,都需要不同方面的專家,香港人將有更多機會成為航天員。太空航天業將是人類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香港亦可乘此機會加大對於航天科技的推廣。香港現時已有一定的基礎,例如科技大學已開辦航空航天工程學課程可供修讀,而城市大學亦將於2022/23學年推出同一科目。

此外,一些航天工學以外的後勤科研也與太空計劃有關,例如2006年國家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便與理工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2013、2019及2020年的嫦娥三號、四號、及五號月球探測器中,都有理工大學負責設計或研發的儀器,例如嫦娥五號中負責採集月球土壤的「採樣執行裝置」便是由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設計。既然已有一定的基礎,只要政府繼續投入適當的資源和引導,這樣不單可以進一步加強香港在整個國家航天產業鏈上的地位,也可以強化香港與國家的聯繫與關係,可謂一石二鳥。

近年時常提着香港要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方向固然正確。但要真正融入發展大局,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香港也要有自己的能與大局相應的人才、發展、配套等基礎才可以。太空航天發展固然如此,在經濟發展等宏觀層面上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