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二十大.三|中共意識形態的中國化時代化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編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報告,具體闡述了他將如何帶領中共實踐治國理政願景,表明中共今後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偉大復興」。
要讀懂篇幅逾三萬字的二十大報告或許不容易,但它卻是認識中國共産黨在今後一段時間戰略意圖和治理規劃的最直接文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旗幟的中共為什麼積極推動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化時代化?中共所展現出的長期執政堅定自信底氣何在,報告中正式闡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又有什麼差異?中共如何認識習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變局中心的中國又將給世界格局帶來什麼變化?本系列文章圍繞這些問題作出解讀。(系列十之三)

二十大報告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心議題就是馬克思主義持續的中國化時代化。報告認為,「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經過理論的探索和創新,中共獲得了重大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它的集中體現,亦因此「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兩個結合」活用了馬克思主義

什麽是「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化」就是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體實際相結合,「時代化」就是與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可以大致分為:革命時期、經濟建設時期、治國理政時期,大家可以用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為主要代表考察這三個時期。將中國化時代化用再簡樸的語言表述,那就是「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這樣解釋「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什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就是指相對於實踐而言,沒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是理論,無法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而它一旦中國化時代化,就是找到了與中國社會具體實際的聯繫並應用到現實中。只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必然能與中國人固有的優秀傳統文化聯繫起來,延續下來,它的應用才變得可能以及是可持續的。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反過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事」就是實踐,「事」是現實的、唯物的,「求是」就是尋找規律、建立理論,「是」是規律、理論、思想。

中國共産黨是世界各個政黨中最為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執政黨。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共一直被誤解為意識形態主導,甚至是教條、僵化、激進,有着宗教般狂熱的政治組織。這種印象在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逐步消除,但中共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真正糾正這種認知及建立科學、反映現實的形象。

中共曾經教條地理解中國的社會結構,錯誤解讀蘇聯的發展經驗,但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不斷糾正錯誤,正確說明中國本質上是農業社會,農村和農民是革命成功與否的依據和動力來源,最終贏得了革命。二十大報告認為,中共成功深化了「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習近平提出的「兩個結合」證明中國共産黨嚴肅對待社會具體實際和創新理論的辯證關係,「中國式現代化」更是整合了中共過去一百年不斷思考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而提出的時代理論。

中國化時代化的關鍵是任何理論和實踐都無法擺脫以人民為中心這樣的前提。中國共産黨從建黨開始就將使命任務鎖定在人民身上,它為什麽能够打贏國民黨,為什麽能走出共産國際的教條主義,為什麽能做到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部署,都是因為它全面和深刻地將自己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連結起來。中共能够走出文化大革命,推動經濟建設,建立以治國理政為中心的國家治理體系,同樣是因為它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和「實事求是」的價值觀。習近平能够提出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因為他重視天下為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等中華文明的智慧,將「人民群衆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融通起來。中共認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這是因為它知道社會主義必須是中國的,而且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只有這樣的社會主義思想才能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國家治理。

如果說毛澤東能够成為中國革命領袖是因為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研究歷史和現狀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麽習近平是掌握了人類的歷史發展規律,以此思考中國和世界的走向,為中國勾畫出「治國理政」的路徑,贏取歷史主動,為中國以後一段時間的發展提供指引。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根據中國的社會現實和發展過程,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研究中國的問題找到理論的鑰匙。

堅持理論必須以實踐為基礎

中西方哲學認識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對歷史、現實、未來的不同理解。可以說,西方哲學大多是形而上學,是抽象的哲學,而中國堅持哲學必須「實事求是」,是用於改變世界,而不是只解釋世界。就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爲例,它們都是建立在對實踐的堅持上,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哲學。

西方哲學是缺乏歷史維度的,而中國強調歷史的學問,在馬克思主義輸入中國之前就是這樣。習近平在《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籌備工作的介紹中,第一句就指出:中國共産黨「歷來高度注重總結歷史經驗」。他用非常簡潔的方式,將這一百年的歷史總結為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程。」歷史不等同簡單的經驗記載,而是對經驗的有機整合,通過各種理論對歷史進行剖析,繼而實現對理論的提升,為現在和未來提供指引和參考。

西方對現實的理解更多是表像的和線性的,也就很容易陷入「對、錯」和「有、無」的二元對立分析,並不關注實踐、試錯、漸進、改革等規律。西方強調競爭,但焦點卻放在輸贏,而中國人認為競爭能够推動進步、和諧和共贏,競爭只是人與人各種關係中的一種。西方政治最突出的就是強調權力的對比,將霸權、贏者通吃視作力量博弈的結果,中國傳統文化則鄙視霸權,強調王道,它關注的是富強,「富」是為了給人民更好的生活,「強」是要防禦外部的侵擾。

西方對未來是缺乏想像的,可能因為它有着強烈的宗教傳統,一直都教育人們未來就是天國。這種對未來的想像或缺乏想像,與過度強調個人主義有着鮮明的關係。就以工業政策為例,它是對社會未來存在想像和追求才會選擇的經濟規劃。然而,由於過度強調資本和市場在發展中的主導性,西方經濟學家批評工業政策是非市場行為,不利於經濟的發展。直到最近,美國才意識到要為未來做準備,開始模仿中國推行工業政策。如果堅持教條的經濟學理論,固步自封,缺乏對歷史和實踐的警覺性,不從發展的角度考察社會,結果就是放弃了對經濟未來的主導權,讓其隨意漂泊。

社會是不會死去的,天國沒有為社會預留位置,天國論難以指導社會經濟發展。中國人沒有天國的想像,非常重視社會和經濟的現實作用,為此不斷思考,形成了豐厚的傳統思想。集體主義與中國人重視家庭是同源的,亦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國家為人民做謀劃,就好像家庭為兒女的未來做準備,相比之下,沉迷於天國論的西方世界難以建立為子孫後代做準備的習慣,兩種文化下私人和家庭儲蓄上的差異就是很好的證據。

用通俗語言轉化意識形態

如何通俗地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方法,將「治國理政」作為它的現實體現很可能是最科學的路徑。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會通過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正式開啓了政治機構層面的「治理現代化」。它是銜接落實十八届三中全會有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案,使得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開始成為普遍的認識,也讓人開始看明白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系列政策和改革行動是如何與他的理論相結合。

理論是需要傳播的,難以傳播的理論無法幫助社會統一思想。實踐除了是檢驗理論的過程,它還是理論最佳的傳播手段,通過實踐來接受的理論是統一社會思想,讓大家團結一致共同消除社會轉型障礙的關鍵。「社會主義」並不如此好理解,「共同富裕」更直接;「馬克思主義」難以掌握,「民族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卻感覺親近;「民主自由人權」過於虛無縹緲,「治國理政」大家都明白,「脫貧攻堅」更是非常實在。

二十大報告很好地展現了習近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想像,他讓中國共産黨的意識形態去政治化,回歸到中國的具體現實和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序列中,這是更大的政治,但它是「日用而不覺的」。只要細讀報告內有關意識形態發展的原則,包括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就能感受到習近平將中共的意識形態體系轉化爲更容易被人民大衆掌握的通俗語言,他提出的原則都是用普及化的溝通方式傳播,儘量避免晦澀難懂的哲學用語。這就是中國化時代化,也傳承着「實事求是」。

「解構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