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正增長與人口負增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內地去年第四季經濟增長按季持平,按年升2.9%,全年GDP按年增長3%,遠低於原訂的5.5%目標。

去年全國兩會舉行期間,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定下經濟增長5.5%的目標。當時我們已經指出,數字看似保守,但實際非常進取。除了要考慮2021年的高基數水平,以及全球央行貨幣緊縮之外,當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觸發歐美嚴厲的經濟制裁,衝擊環球經濟。

經濟增長3%已勝預期

惟當時預計不到的是,同月底上海因為疫情失控而要封城,一封便是兩個月。全國經濟中心一度大停頓,內地去年仍然錄得3%經濟增長,因而已經勝過不少市場預期。

加上內地放寬防疫措施以及重新對外開放,今年度經濟勢將重拾增長動力。繼早前高盛預期歐元區能夠受惠,因而避過陷入衰退之後,巴克萊亦因應中國經濟數據理想,而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2.2%,並估計內地今年可錄得4.8%增長。

北京市政府提出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為4.5%,並支持擴大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模。(REUTERS/Tingshu Wang)

三年大饑荒後人口首下降

近日各省市兩會陸續召開,上海、廣東省以及北京市分別給出5.5%、5%及4.5%的增長目標。可以預期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央政府也會給出相約的經濟增長目標。在歐美擔心陷入衰退,新加坡也只敢期望2.5%增長的時候,中國若能成功保持5%左右的經濟成長,實際上已經算是很不錯。

毋庸諱言,即使未來一年內部疫情或者外部戰事不再惡化,地方債以及內房危機已足以威脅內地經濟的穩定。更何況國家統計局周二(1月17日)公布經濟數據的同時,亦公布了去年底內地人口按年減少85萬人,是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亦即是三年大饑荒結束以來的首次人口下降。

人口負增長這一天,早晚也會來。事實上,去年內地公布出生人口再創新低,只略高於死亡人口的時候,我們已曾指出「按此情況下去有可能成為最後一年出現人口增長的年份」。而當局解說人口負增長的時候亦承認,這個趨勢應該會延續下去。畢竟內地人口減少在於生育意願下降、婚育時間推遲等,結構因素並非一時三刻可改變。

內地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44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2萬億元,佔比27%(REUTERS/Tingshu Wang)

下一個發展階段的路標

經濟不再「保六」甚至「保五」,人口增長趨頭逆轉,從經濟和社會結構方面看,內地已經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及人口增長放緩,可以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上個階段的人口快速增長,為內地提供了幾乎無限量的勞動力,享受所謂的人口紅利。在當前這個新階段,人口負增長但流動活躍,長壽機會開放,這時候需要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幫助老年人靈活就業及終身學習。正如上個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推進結構調整,要有效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每一個發展階段自然其相應模式及目標,不能因循上個階段的習慣。

回看香港,近年發展停滯不前,歸根結柢也是沒有找到新階段的相應模式。2000年代的粗放式旅遊業無以為繼,2010年代的六大優勢產(文化及創意、教育、私營醫療、檢測認證、環保工業以及創新科技產業)又未見成效。政治衝突以及新冠疫情三年成為了發展瓶頸的藉口,如今疫情已經過去,經濟活動以及社會運作已經復常,政府官員莫不說「香港已經回來」、「香港重新出發」。但若然此說只是意指尖沙咀名店可以重見內地旅客,或者銅鑼灣商舖可以再次炒至天價,恐怕這只是刻舟求劍。上一個發展階段已成過去,針對現在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我們必須提出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