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展望|別再蹉跎又一個十二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於下個月的2月22日發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在電台節目中表示,今個財政年度出現過千億元赤字已經在所難免,但會繼續聽取各界意見,期望能夠同時做好為基層市民紓困和投資未來。另外,他又指出部分政黨於閉門諮詢時呼籲來年不要再派發消費券,以免對港府財政狀況造成更大的壓力。

過去的幾個財政年度裏,政府分別於2019-2020及2020-2021年度錄得約106億元及2,325億元赤字,而上個2021-2022年度則錄得約294億元盈餘。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的估算,港府今個財政年度赤字有機會高達1,139億元,亦即較去年政府預算的563億元高出一倍以上,財政儲備因此可能跌至8,432億元水平。

財政危機毋須過慮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今個財政年度真的達到千億赤字,儲備總額其實依舊足以支援特區政府在零收入情況之下繼續運作一年之久,並且水平仍跟受「佔中」衝擊後2015-2016財政年度的8,429億元相若。既然當年大家堅信本港財政相當穩健,如今「復常」在即若還大談財政危機,恐怕有點危言聳聽。

陳茂波強調,制定預算案不能只着眼於中、長期的發展,亦要知悉和處理市民眼前遇到的難處,這種想法是正確的。然而,有關措施需要注意真正「落地」惠民,別像「保就業」初期那樣變成「保僱主」以外,精準把關也不能夠異化成為苛設門檻。與此同時,長遠基建投資亦要講到做到、盡快推動落實,讓社會看到具體進展和希望。

收支改革須提議程

當然,財政儲備充裕,絕不代表沒有地方存在進步空間。相反,港府過度依賴於賣地收入的弊病,過去幾年可謂完全展現人前。就連反對當下加稅或增設新稅種的會計師公會,都同意已經是時間研究增加其他收入來源。雖然這幾年預算案都有提及稅改議題,但實際結果仍然是限於小修小補。

另一方面,從近幾年疫下多項紓困與抗疫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來看,港府顯然是願意在緊急事態面前放手動用儲備,可是巨額支出卻又突顯官員未能好好監控細部開銷,例如「保就業」、消費券、抗疫車輛等皆先後被指行政費用過高或有浪費資源嫌疑。這樣看來,比起在決定開展大項目與否的宏觀層面來控制開支,官員們更應該改善對內部理財的微觀控制才對。

十二年來不見大變

無獨有偶,大年初二(1月23日)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為香港來年運程向車公廟求籤時,竟然得出跟十二年前相同的結果。那個時候的陳茂波仍然是立法會議員,並且提出了「公共財政政策的檢討」議案,當中曾經促請政府全面檢討稅制、避免過度依賴買地、明訂財政儲備水平,以至「研究使用稅務措施來配合政府的經濟和產業政策……解決貧窮問題和消弭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

時移世易,陳茂波自於2012年進入政府為官後,也都快有十二年了,然而當年提出的議案內容,似乎很大部分仍未「知行合一」。香港社會至今還是沒有看到特區政府進行大規模的稅改,或者拿出規範化的財政儲備水平要求,遑論是從稅收層面處理產業失焦、貧窮不公。希望司長能夠盡快憶起初心、兌現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