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氣球風波|讓人沮喪的輿論戰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挑戰,中國今天面對的挑戰不只是芯片、台獨、官場的躺平和腐敗,更重要是它身處的輿論戰,如果相關部委缺乏認識和工具,又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氣球風波就是一件在國際輿論場上磕倒的尷尬事件。這讓我想起張藝謀,他懂得講故事,所以08奧運有他,22年冬奧有他,還有《滿江紅》。央視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仍然停留在過去,好像不知道觀眾已經住進城市的現代小區,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估計就是因為央視沒有自己的「張藝謀」吧。不只是春晚,各個部委和無數地方政府,都應該找到或培養自己的「張藝謀」,不然習總書記號召大家講好中國故事就難以落實。中央對內地官員要求甚高,既要打得、講得,還要「馬兒不吃草」,無怪乎「任重而道遠」成為內地官場流行語。香港官員真幸運!

把北京烤鴨送到了別人嘴裏

氣球風波為什麼是尷尬事件?外交體系看似不明白「氣球」從一開始就是輿論戰,美國媒體在主導,拜登政府的論述是緊跟媒體節奏,它甚至主導了共和黨左手打中國、右手打拜登政府的大戲。美國國防部多次說明氣球不構成傷害,它的情報專家認為氣球不可能比中國衛星獲取更有價值的情報,但媒體依然顛倒黑白、唯恐天下不亂。最難堪的是中國還在一板一眼地回應,以為理直就能氣壯;宣傳部門更像是放棄了國內的陣地,公關手法還比不上「胡鑫宇案」的地方官,搞得KOL們無所適從,只能依賴官方發言,真是難為了「家嫂」!就算無法干預CNN、BBC、Bloomberg等外國媒體,難道在內地說明白也做不到嗎?是被美國人的狡猾和蠻橫搞暈了,還是有其他什麼難言之隱?

拜登政府勞師動眾用導彈擊落氣球,也是被媒體帶風向的結果,當共和黨和媒體得到如此「獎勵」,當然盡情享用,製造更大的媒體效果。

中共是靠筆桿子打天下的能手,當然不會被搞暈,但它今天確實不懂如何與美國打輿論戰,甚至在國內的輿論場亦經常碰到有心無力的情況。譬如內地的抗疫表現遠勝美國,也好過其他西方國家,但在關鍵節點還是被外媒順手牽羊,炒作所謂「白紙革命」如何迫使中央匆忙改變政策。拜登政府勞師動眾用導彈擊落氣球,也是被媒體帶風向的結果,當共和黨和媒體得到如此「獎勵」,當然盡情享用,製造更大的媒體效果。有人請你食北京烤鴨,自然一鴨多吃,最後還要上一個鴨湯。

我不知道氣球為什麼飛到美國,但它是從阿拉斯加進入美國境內,經加拿大南下再進入美國本土。當氣球進入阿拉斯加時,軍方顯然認為其微不足道,沒有向白宮發出警示,美國人也就懵然不覺;如果氣球具威脅性,加拿大軍方同樣不會坐視不理。事實上,沒有人相信美國國防部會容忍氣球在上空大搖大擺「收集情報」,甚至送出情報,完成整個北美航程之後才決定在大西洋上空將其「解決」。

美國國防部為何容忍氣球在上空大搖大擺「收集情報」,甚至送出情報,完成整個北美航程之後才決定在大西洋上空將其「解決」?(路透社)

美國精心製作了一部張藝謀電影

氣球是在1月28日進入阿拉斯加,到2月4日被擊落大約是八天,其間美國絕對有能力在無害情況下將其拿下,但它選擇距離華府只有200公里的蘭利空軍基地(Langley Airforce Base)的戰鬥機用導彈擊落氣球,行動中封鎖了周邊的三個機場,恐怕不是誤以為美國中西部和阿拉斯加過於人口密集,擔心掉下來的氣球碎片會傷害到阿拉斯加的北極熊、中西部的沙漠或農田裏的麻雀吧。當然,不在荒涼地帶處理氣球,更不擔心導彈會錯誤擊中白宮或其他路過的飛機,這樣的安排證明美國有不少懂得講好美國故事的「張藝謀」。

不在荒涼地帶處理氣球,更不擔心導彈會錯誤擊中白宮或其他路過的飛機,這樣的安排證明美國有不少懂得講好美國故事的「張藝謀」。

這不是第一次有中國氣球進入美國,卻是第一次造成如此戲劇性效果。並不是因為這一次氣球有什麼特別,而是美國的政情和民情發生了變化,美國政客捉到機會積極參與這場戲,導演和編劇都是新聞媒體。不少美國學者和智庫嘲笑事態的發展,指出政客們小題大做,觀眾心知肚明,但戲還是要演完。

其實,還有一個氣球飛到了南美洲,沿線國家中至少也有哥倫比亞政府做出了反應,但它卻不認為氣球有什麼風險,更表示國家安全未受威脅。大家不會認為哥倫比亞有中國想要的高價值情報吧?

有兩個氣球同時「飄到」美洲肯定是不妥當的,既暴露了技術的粗糙,更反映了中國防空監控的失誤。就算氣球是民用的,中國海關是否知道如此巨大的物件出入國境?更讓人氣憤的就是至今外交部或其他部門沒有為此提供更多說明,譬如氣球是執行什麼樣的任務,讓氣球升空的機構名稱或它是從哪裏升空的,裝載着什麼設備,別人即使想幫其發聲也毫無彈藥。

為什麼中國不懂跟美國溝通?這裏也有美國的責任,美國社會完全撕裂,究竟是跟拜登的美國還是特朗普的美國溝通成為兩難,國會山的政客就更像小丑,需要依靠中美衝突來遮蔽自己的無能,「中國」成為拳手鍛煉的沙包。在泥漿戰中,美國政客與媒體從來是一拍即合,西方媒體本就習慣利用社會矛盾擴大收視,甚至捏造議題,因為一旦失去話語權,就會在商業價值上遭遇損失。

新聞產業如何改革開放

美國新聞媒體早就取代了政客去「操控」民意,中國的輿論生態卻非如此。首先,在國內的輿論場,新聞話語權不存在競爭,但這不等同官員可以肆意掌控輿論;其次,內地新聞機構不會在重大議題上顧慮商業生存,自然就不需要培養引領和製造輿論的能力。官員不用管、新聞媒體不用做,如何可能產出相匹配的戰鬥力?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中國企業的成就都是打出來的,當年在溫室培養國企是死路一條,生存力和競爭力只有在實際的鬥爭中才能成長。新聞媒體同樣需要這樣的過程。

上海疫情是內地社會對防疫政策觀感的轉捩點,為什麼?因為上海是中產階級的「天下」,當熱愛自由的「小資」被官僚或進城不久的小區保安關在家裡,他有可能不在社交媒體發洩怨氣嗎?中國政府不斷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它有否注意到,這群人使用不同的話語體系?同樣道理,你豈能奢求美國的輿論場聽你那一套「陳腔濫調」?就像在疫情管控期間,美國媒體批評中國管控過嚴,應該放開;一旦放開,同一批人,如CNN,馬上宣稱中國「很可能」會死一百萬人。我相信CNN記者未必討厭中國或與中國有仇,但商業需要左右了他們的判斷。

中美戰場不只是經濟、軍事、外交,當科技、人才、社會治理都升級為戰場,就更不能忽略輿論同樣是戰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在輿論場上的被動和無能就是絕佳案例。在經濟建設領域,除了依靠治理的政治人才如朱鎔基等,也需要企業家,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那麼在新聞產業,為什麼會忽略同樣的規律?很可惜,現實就是新聞產業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經濟發展,就不會有共同富裕,更不會有社會主義;沒有新聞產業的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培育搶奪話語權的能力,自然就不可能講好中國故事。央視的外國語頻道(CGTN)就是證據。中國的新聞媒體都是國企,其他人只是將政府的論述轉播而已,結果是重復一大堆官腔,套話,沒有人願意聽,講的人遲早也會變成木偶,多少個TikTok都無法改變,遇到特殊情況,更是醜態畢露,甚至啞口無言。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經濟發展,就不會有共同富裕,更不會有社會主義;沒有新聞產業的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培育搶奪話語權的能力,自然就不可能講好中國故事。

當然,新聞產業的改革開放同樣會產生一堆新問題。當年害怕改革開放的保守官員不也有顧慮嗎?鄧小平要求不爭論、摸着石頭過河並沒有化解偏見,他是為輿論注入了有利改革開放的論述,用他超強的政治魄力和決心推動改革。既然選擇了改革開放的路,就應該大膽往前走。鄧小平知道走老路就無法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走邪路中國又會深陷社會矛盾和衝突。他提出要勇敢拒絕老路和邪路,昂首挺胸走上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這樣的經驗應該作為新聞產業改革的榜樣。很可惜,大家還未看見新聞和輿論領域的「改革開放」,外交體系被「國際輿論」逼在牆角挨打,國內輿論場上也經常出現尷尬的局面,氣球風波只是再次確認失去話語權的代價。事實上,害怕改革就會喪失輿論的主導權,更是對四個自信的貶損。

現任中宣部部長李書磊有「北大神童」之稱,14歲考入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21歲獲得碩士學位,24歲獲博士學位,長期在中共中央黨校工作,出版過一系列文學評論及剖析社會現實的文章。(視覺中國)

期待李書磊講好中國故事

我一直認為改革開放在最後一公里才會觸動到新聞產業,它是如此細膩和微妙的「政治」,是上層建築的細枝末節,必須依託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國家治理之上,同時說明改革到最後還是要觸動到靈魂的。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它就是為最後一公里修築的康莊大道。

二十大之後,中國在國際輿論領域新增兩位很懂講故事和深知為什麼要講好故事的負責人,他們是統管國際事務的王毅,以及中央宣傳部新上任的部長李書磊,前者大家都很熟悉,都會認同他是能講好故事的外交人才,後者大家可能會陌生。為了更好瞭解李書磊,我翻閱了他十幾二十年前的多部著作,細讀後深信他是講故事的專家、大家。如果這些舊作能反映習近平為什麼選拔他承擔這項艱巨任務,或許改革真的要來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