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球戳破之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來不成中國,中國氣球卻飛——或者是飄——到了美國。

無人飛艇即使是用於氣象科研,也不應該闖入其他國家。所以外交部上星期確認民用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之時,也對其「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表示遺憾」。惟飛艇的所屬單位、具體用途以至原定航線,則未見中方交代。

飛艇大如三架巴士,但美國國防部的研判是不構成安全威脅。奧巴馬年代的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James Clapper)亦傾向相信中方的說法,估計飛艇只是意外偏離航線,而非收集情報的間諜氣球。

更何況中國另一隻飛艇也誤入了中美洲及加勒比海,相關國家卻表示理解,沒有採取擊落行動。顯而易見,對於飛艇誤闖這類意外事件,可以有不一樣的回應。拜登政府下令擊落,怎樣說也是反應過度。

美方出動F-22戰機以導彈擊落飛艇後,外交部副部長謝峰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駐華使館提出嚴正交涉,強烈抗議,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但更重要的,其實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應約與布林肯的通電話。

飛艇事小 溝通事大

中方的通稿隻字未提飛艇事件,說的是雙方討論如何處理「偶發事件」,強調「面對意外情況」,中美要「及時溝通,避免誤判,管控分歧」。

畢竟飛艇作為個別事件,不難得到解決。但中美之間的意外或者磨擦,未來很可能會繼續出現。下次如果不是飛艇,而是軍機相遇,會否發生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那樣的碰撞?在現今的中美格局之下,肯定不會是江澤民一句「不太好吧」能夠解決。

這次飛艇事件,雖然外交部表示中美保持溝通,但若然白宮好像今次般,出於政治壓力而過度反應,在以後的意外或磨擦中升級、擴大緊張局勢,中美關係只會如履薄冰。或者應該說,如氣球般容易戳破。

所以中美必須如王毅所說,建立「及時溝通,避免誤判,管控分歧」的機制和慣性。這不只對兩國關係重要,對世界穩定也非常重要。而接替王毅出任外交部部長的秦剛,有着駐美大使的經驗,肯定也以此為重。

謝峰的聲明提及,「美方所作所為嚴重衝擊、損害峇里島晤以來雙方穩定中美關係的努力和進程」。換個角度看,中方也同意去年11月G20峰會期間習近平和拜登的會晤後,美國也在推動改善中美關係。

承接會晤所談,布林肯原本計劃在2月5日訪華,跟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商討俄烏戰爭等事情。現在雖然未知延期至何時,但中美雙方若然能夠通過是次考驗,找到避免誤判、管控分歧之道,對兩國關係未嘗不可以是塞翁失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