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界從來不愁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周四(5月18日)出席立法會的互動交流答問會,分別以「安全和穩定」以及「發展和幸福」為兩節主題。在第二節中,陳振英、鄧家彪、黃國以及林筱魯議員都關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尤其是融資安排。

陳振英提到北部都會區可以發行土地債券、基建設施證券化、以強積金融資,黃國希望政府推出基建債券的強積金,保證打工仔有高於通脹的回報,林筱魯則提出給土地業權人「以地換債」或者「以債換股」。

各種意見,李家超都表示可考慮、可研究。他又特別提到沙田第一城的發展商參與模式,以及阿聯酋把整個區批給企業發展。相當明顯,李家超傾向積極使用市場力量,減輕開發的財政負擔。

行政長官李家超5月18日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提到將推動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以克服住房不足和面積狹窄的問題。(盧翊銘攝)

政府從來不缺基建融資方案

債券、證券化、強積金融資、發展商主導等各種方案有利有弊,並非全部適合。例如債券可能令基建走向賺錢掛帥,批給發展商亦可能令政府失去主導權。但無論如何,肯定的是北部都會區雖然涉及多達3000公頃土地,開發成本卻不會是要憂心的事。

事實上,我們過去幾年多次指出,為了加快收回新界農地和棕地發展,政府大可以集資設立專項基金。陳茂波在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亦提出,每年發行650億綠色債券以及基礎建設債券,幾年加起來的數目不能算少。

以發展局最新公布的新田科技城發展方案為例,計劃收回約300公頃私人土地,以每呎1300元的第一級別補償價來計算,成本才是420億元。由此可見,政府即使要在新界收回上千公頃土地,成本也是可以負擔的。問題不是錢從何來,而是錢往何去——收哪幅地、如何使用。

發展局考慮在新田科技城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容許土地業權人申請原址換地,發展私人項目以免卻由政府收地。

不只土地供應 北都更要脫虛向實

只要新界土地收回來能夠用得其所,真的能夠吸引龍頭科企落戶,推動香港的高端產業發展,創造新經濟職位,北部都會區自然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不會是虧本項目。相反,任何的發展計劃,包括交椅洲人工島在內,如果只打算藉着賣地收益來取回成本,只怕無異於地產炒賣項目。而如果欠缺切實的發展前景,不說賣地流標,即使是低價賣出也足以令如意算盤打不響。

由此可見,新發展區的核心不是融資成本,而是有沒有實際的經濟生產。

特首和立法會的交流會以「二十大及兩會精神」為主題,卻沒有人提到實體經濟的重要。須知道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考察廣東時,便提醒他們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今個月初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他又強調「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

香港過去二十多年,偏偏正是脫實向虛的二十多年。不動產的價格水漲船高,實體經濟的生產、產業轉型升級卻不見得有多少。發展北部都會區,因此不只是打破土地供應不足的困局,更應該標誌着香港經濟脫虛向實、走回正軌的一次契機。如果造地的討論最終又只是流於賣地的收益,那就是站在「二十大及兩會精神」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