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安居樂業曾經不是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建築設計獎、金碧酒家、「慈善邨」、打卡籃球場……說到彩虹邨,為人稱道的事情實在不少。下個月中,正是彩虹邨由港督柏立基主持開幕典禮的六十周年。此際,房委會敲定彩虹邨重建,7400戶人將受影響。

石硤尾大火後,港英政府一方面興建徙置大廈,以即時解決僭建木屋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成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可長遠居住的廉租屋邨予草根家庭入住。首批北角邨和西環邨在1957年、58年落成,接着就是1963年的蘇屋邨和彩虹邨。經過一甲子歲月,北角邨、西環邨和蘇屋邨都已拆卸或重建,僅餘彩虹邨屹立不倒。

由於初期政府工務署正忙於興建徙置大廈,所以屋建會都是外聘建築師負責設計廉租屋邨。北角邨出自甘洺手筆,蘇屋邨的設計亦有司徒惠和陸受謙等人的參與,彩虹邨則由巴馬丹拿負責,更拿下了香港建築師學會當年首設的年獎。自然通風和採光的空間,交替的立面佈局,華南建築的騎樓底,六十年來豐富了彩虹邨居民的日常生活。

既可安居 亦能樂業

當然,人才是最美的風景、社區的靈魂。由牛池灣秋記進駐彩虹邨金碧樓,金碧酒家成為了不只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東主阮秋曾經與街坊積極參加歡樂滿東華的屋邨籌款比賽,令彩虹邨自1979年起多次奪得「慈善邨」之美譽。他又有份成立彩虹邨服務聯會,連續五屆當選區議員。可以說,當年的彩虹邨早已經實踐了現在所說的地區治理、關愛隊工作。

不只是11座大廈能夠屹立不倒,彩虹邨這個社區能夠經歷歲月洗禮亦非偶然。房委會2005年出售旗下屋邨物業,彩虹邨是幸保不失的少數。基座商舖雖然沒有如其他屋邨商場般大翻新、充斥連鎖店,但當別人面對領展或基匯資本的加租壓力時,彩虹邨的小商戶卻可以有喘息的空間。金碧酒家、李應記鐘錶行、旗昌辦館等老店生存至今,一代人的回憶亦得以保留。

安置事大 締造社區事更大

這個曾經讓人安居和樂業的屋邨,今天已是香港人口最老的社區之一,平均年齡高達55.9歲,而1.7萬多元的住戶收入中位數亦較全港平均水平低了足足一萬。隨着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彩虹邨只是早晚問題。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何去何從,彩虹邨的用地如何規劃,都得房委會、房屋署以至房屋局周全考慮。

更重要的是,在彩虹邨落成六十年後的今天,香港是否仍然能締造可以安居樂業的社區——居住環境與時並進而非日益「納米」,公共空間連結市民而非無立錐之地,小本經營有生存空間而非被資本投機剝削。這當然不只是房屋局局長一人的事,亦是發展局局長的事,更是財政司副司長和司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