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流標又有咩好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我們上星期指出,東涌地皮今年接連流標(或零標),與高息環境、發展商財務壓力有關。這個說法沒有誰會不認同,但對於如何應對,社會各有意見。其中一些人認為應該進一步撤銷辣招以提振樓市,亦有人認為政府和港鐵須在底價或招標條件上讓步。

其實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自行發展。

不論是流標抑或零標,簡單而言,就是政府(與港鐵、市建局)和發展商的看法不一致,前者認為可行而後者覺得不可取。而既然政府、港鐵或市建局認為相關項目在相關條件下可做,自然有理由繼續推進。

房協、市建局有能力自行發展

荃灣油柑頭的首置地皮在8月流標後,房屋局便即刻邀請了房協接手項目。房協作為政府房屋政策的重要合作夥伴,以優惠地價獲批土地發展資助房屋,承接首置項目無疑適合。

位於土瓜灣的首置項目煥然懿居,市建局同樣沒有邀請發展商合作興建,而是自行發展。上個月預售截止的煥然懿居第三座,超額認購13倍,證明市建局自行發展的項目亦可以受到市場歡迎。而且比起交由發展商興建華麗新樓,市建局相對樸實的定位、照顧市民負擔能力的方針,更符合社會利益。

物業利潤可觀 港鐵大有可為

至於港鐵,過去未曾自行發展住宅物業,悉數招標邀請發展商合作。但眾所周知,港鐵在「鐵路加物業」模式下,擁有發展權的鐵路沿線地段優越,落成樓盤往往是搶手貨。LP10、晉環及揚海等項目在2022年便為港鐵帶來104億元利潤,幾乎獨力支撐了港鐵去年的基本業務利潤。

港鐵物業發展既關乎房屋供應,亦影響新發展區進度,而且有助港鐵具備財政條件下調票價,無一不具社會利益。政府作為大股東,早應該善用港鐵作為公共交通及私人房屋供應者的角色,在市況未明朗的當下更應如是。我們向來主張回購港鐵、取回主導權,也是這個道理。

港鐵、市建局和房協不但在批地上得到公帑補助,董事局或監事會亦有多名局長、署長參與,應承擔社會責任。不論市場是過熱抑或現在般淡靜,政府一直都不乏手段調控。要更好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缺的不是工具,而是考驗在理念上能否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