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大灣區歸來,然後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司四局長八十三議員,特首李家超率領的大灣區訪問團浩浩蕩蕩。四天四城十六項目,廣東省三位領導黃坤明、王偉中、孟凡利見齊。李家超出發前提到三個目的:團結、參與大灣區建設、深化與內地城市的共識;回港後提及三個成果:團結、參與大灣區建設、建立與內地城市的共識。是首尾呼應抑或重重覆覆,見仁見智。

五年前同一時間,立法會四個事務委員會亦曾經組團,訪問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及中山五個大灣區城市。林‍健‍鋒、葛珮帆、邵‍家‍輝、葉劉淑儀、田北辰等十八人當時也有參加,就是說今次已是再訪灣區。當年參與的四名局長,聶德權、楊‍偉‍雄、劉‍怡翔以及邱騰華,今天已全不在任,李家超、陳國基等六名官員今次算是新加入。

大灣區建設不只是雙循環戰略

五年人事幾番新。當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還未運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未頒布。局長議員訪問五個內地城市,主要還是認識階段,了解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五年過後,香港經歷了亂也重拾了治,大灣區發展亦已進入了新階段。此際官員議員再訪,意義今非昔比。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個星期前才到了廣東省考察。全國兩會後首次考察就選擇了廣東,習近平對改革開放和大灣區建設的重視溢於言表。李家超出發前亦主動表示,「習近平主席近日在考察廣東省時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新發展格局中重要戰略的一部分」。

大灣區要配合雙循環戰略,也就是兼顧國際及國內市場,已經是眾所周知。但值得留意的是,習近平接見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及省長王偉中的時候,指出大灣區要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此說之前未見,這也是為什麼黃坤明與香港訪問團交流時,形容此為大灣區「新的戰略定位」。李家超政府既然常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此不能夠不加重視。

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

廣東省對於高質量發展的重視,李家超等人從比亞迪雲巴、大疆無人機、華為小鎮肯定能夠充份感受。但說到香港,我們應該談還未建成的河套創科園,抑或是淡靜多年的數碼港?看過了東莞的智能文化旅遊項目,香港應該看北區水貨客,還是土瓜灣的「另類立食」團?雖然內地的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與香港不同,難以直接比較,但是克服第三產業的發展瓶頸正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所謂高質量發展,其實也就是香港說了多年的轉型升級,只是迄今成績仍然令人尷尬。

也因為未能突破發展瓶頸,我們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少數金融、專業精英財富增加,多數基層、藍領打工仔生活拮据。內地近年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避免西方社會少數人壟斷經濟發展成果、大部分人沒有獲得感的路徑,追求更加公平、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即使在廣東,習近平也強調要「推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香港在這方面莫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甚至應該說是反面教材。

李家超回港後表示,「這次訪問只是一個起點,政府官員一定會繼續推展不同的大灣區訪問」。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次訪問怎樣說也值得肯定。但踏出第一步之後,尚有千里要行。此「千里」並不只是更多、規模更大的訪問,而是政府和立法會推進香港轉型升級、糾正貧富結構的工作。官員議員若然一切照舊,訪問團再浩蕩也只是遊山玩水;如果只懂政治正確地讚嘆內地發展,也不能怪別人看之如劉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