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選舉過後 生活照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6年蔡英文贏得台灣大選,得票是689萬(得票率56%)。2020年蔡英文打敗韓國瑜順利連任,獲得破紀錄的817萬票(57%)。在剛過去的星期六(1月13日),代表民進黨披甲的賴清德雖然勝選,但559萬票卻是過去二十年、最近六次大選的當選者中最低,40%的得票率亦只比2000年陳水扁的高不足1個百分點。

從數字上來說,民進黨這次的確寫下了台灣歷史,打破了政黨八年輪替的規律,能夠連續三屆奪得總統大位。但另一個數字是,民進黨在短短四年間流失三分之一、200多萬選民支持,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紀錄?

須知道2000年國民黨分裂,連戰和宋楚瑜各自出選,嚴格來說仍未打破藍綠。直到今次柯文哲出師斬獲369萬票(得票率26%),可謂才真正締造出「三腳督」局面。這個紀錄,更值得民進黨(以及國民黨)深刻反思。

——顯然,蔡英文的「抗中保台」論述在逐漸失去光環。

+4

常說台灣新一代「天然獨」。但如果是「天然獨」,為什麼首投族不是支持民進黨,而是投給柯文哲?柯文哲的抗中色彩從來不及民進黨的鮮明,自言會務實應對大陸。但選前之夜的凱德格蘭大道卻猶如年輕人的派對,不少人戴上飾物,甚至說是像搖滾區般也不為過。

放回宏觀脈絡來看,對傳統兩黨的厭倦並非台灣獨有。這是為什麼非主流的特朗普能夠在美國異軍突起,即使過去八年醜聞不絕,現在仍有捲土重來之勢。也是為什麼英國在轟轟烈烈的脫歐之後,工黨和保守黨只是陷入「兩弱相爭」的尷尬局面。社交媒體並沒有拉近民眾與政治的距離,空洞的政治口號、意識形態的爭拗卻令人對政治冷感,年輕人不投票在多個地方可謂普遍現象。

沒有人知道柯P的聲勢能否再待四年。政治一天也嫌長,沒有水晶球能估計四年後當選的會否真的既非藍、亦非綠。但賴清德得票僅四成、民進黨在立法院議席不過半的事實,已說明了民進黨操弄「抗中」議題必然行之不遠。在大選落幕後不到兩天,太平洋島國瑙魯隨即宣布與台灣「斷交」,更加說明了「抗中」、「台獨」只是偽命題。

歸根結柢,選舉雖然是政治,但政治的關鍵還在於「治」——那是管治的治,治理的治。五年前一句「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口號而掀起的熱潮,背後反映的是同一個道理。要實現良政善治,不能只得政治口號,也不說好故事就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周末希望享樂一下的每一個人,希望的始終都是生活變得更好,房子住得更寬,創業機會更多,也可以培養興趣,發展所長。